首页> 中文学位 >阵发性心房颤动自主神经调节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研究
【6h】

阵发性心房颤动自主神经调节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间 HRV 时域指标结果

3.3 观察组和对照组间 HRV 频域指标结果

3.4房颤发作前A1~A6区域间HRV趋势研究

3.5 房颤发作前与终止后的HRV改变

3.6 房颤复律后B时段与C时段间HRV趋势研究

第四章 讨论

4.1 动态心电图HRV分析的应用

4.2 PAF自主神经调节的变化

4.3 PAF的预防和治疗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率变异性研究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观察PAF发作前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探讨自主神经变化与PAF的关系。
  方法:
  随机收集72例PAF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收集69例体检未见异常者为对照组。对上述141例研究对象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检查。依据PAF发作持续时间(Time duration;TD),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甲组TD<60min,乙组TD60~240min,丙组TD>240min。每个亚组中各阵次PAF以分为发作前30min、发作刚结束后30min和恢复窦性节律1小时后的第一个5min三个窦性节律阶段,依次命名为A、B、C时段。其中A、B时段以每5min为单位划分成6个区域,按时间先后顺序称为A1区~A6区及B1区~B6区。A6区即为靠近房颤发作时段(AF pattern;AFp)起始部前的5min窦性区域,B1区即为靠近 AFp终止部后的5min窦性区域。测算所有研究对象各时段的HRV指标。其中全程(24小时)心电数据的HRV分析采用时域指标,包括SDNN、SDANN和RMSSD。观察组A1-A6区、B1-B6区及C片段(5min)的心电数据HRV分析采用频域指标,即低频功率(LF)和高频功率(HF)。对照组取日间三个时刻点(08:00、12:00、16:00)、夜间三个时刻点(20:00、00:00、04:00),测算六个时刻点后5min区域的LF和HF值,以六个区域的LF平均值和HF平均值作为对照组的频域指标。每组的HRV指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运用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间、观察组各亚组间以及各亚组组内的HRV指标,评估PAF发作前和结束后各时段的HRV指标的变化趋势,推测PAF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节的变化情况。
  结果:
  1、测算观察组与对照组长程HRV指标,经成组 t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SDNN、RMSSD两项指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SDANN指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说明PAF迷走神经的活性相对健康人群可能具有明显增强。
  2、三个亚组PAF发作前A6区的HRV频域指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甲组LF和HF值高于乙组(P<0.05),乙组的LF和HF值高于丙组(P<0.05)。三个亚组PAF结束后B1区的HRV频域指标,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甲组LF和HF值高于乙组(P<0.05),乙组的LF和HF值高于丙组(P<0.05)。三个亚组C区的HRV频域指标,经方差分析,结果亦显示:甲组LF、HF值比乙组高(P<0.05),乙组的LF和HF值比丙组高(P<0.05)。结果表明,在TD不同的PAF患者中,PAF发作前后A6、B1、C三个区域的自主神经活性具有差异性;TD越短,LF和HF指标越高;TD越长,LF和HF指标越低。
  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A6区,甲乙组LF和HF值比对照组增高(P<0.05),丙组LF、HF值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在B1区中,甲组LF和HF、乙组的HF比对照组增高(P<0.05),乙组LF值和丙组LF、HF值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在C区,甲乙组的LF、HF与对照组间均未见差异(P>0.05),丙组LF、HF低于对照组(P<0.05)。
  3、各个亚组组内A时段中A1区至A6区的HRV指标变化规律为:甲组LF值A1区至A4区呈增高趋势(P<0.05),A4区-A6区出现降低改变(P<0.05);甲组HF值在A1-A6区域间呈增高趋势(P<0.05)。乙组和丙组A1-A6区域间的LF和HF指标均呈波浪式改变(P>0.05)。
  4、甲组房颤结束(转律)后B1区的LF值比房颤发作前A6区的LF值高(P<0.05),其HF值为B1区比A6区低(P<0.05);乙组B1区的LF和HF值均比A6区的值降低(P<0.05);丙组B1区的LF、HF值与A6区无差异(P>0.05)。可见,房颤终止后与始动前相比,甲组的HF降低而LF增高,乙组为LF和HF都减低,丙组的自主神经未见差异性改变。
  5、各个亚组组内B时段中B1区至B6区的HRV指标变化规律为:甲乙两组的LF和HF值B1区至B6区呈降低趋势(P<0.05);而丙组的LF和HF指标未见明显规律,呈波动式变化(P>0.05)。房颤刚转律后的B1区与复律达1小时的C区相比,经方差分析,三组LF、HF值均表现为C区低于B1区(P<0.05)。
  结论:
  1、TD<240min的PAF患者的发生发展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失常有关。在房颤发作前伴有迷走神经调节的异常增高,可能与PAF发生有关。
  2、TD<240min的PAF患者发作持续过程可能也与PAF发作前后植物神经的调节异常有关,表现为TD<60min的PAF患者伴有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和迷走神经活性降低,TD60~240min的PAF患者伴有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性降低。
  3、TD<240min的PAF患者复律后自主神经活性趋于正常。
  4、TD>240min的PAF患者在房颤始动、维持和复律后自主神经活性未见明显改变,提示其发病与其他机制的参与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