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溶血磷脂酸通过非组胺依赖途径易化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生
【6h】

溶血磷脂酸通过非组胺依赖途径易化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胆汁淤积性瘙痒中致痒物质的研究及探索

(二)、溶血磷脂酸生物作用广泛,最新研究表明其可能在胆汁淤积性瘙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第一部分、胆汁淤积性瘙痒的临床发病特点、血浆中溶血磷脂酸水平的检测及LPA水平与瘙痒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LPA能否直接诱发瘙痒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LPA可以通过发挥痒调质的作用易化瘙痒的发生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溶血磷脂酸及其在感觉神经元中的信号传导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瘙痒是一种使人产生搔抓欲望的难以忍受的伤害性感觉,常作为首发症状伴发于肝胆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胆管癌(CCC)以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等,这类瘙痒称为胆汁淤积性瘙痒。但是,胆汁淤积性瘙痒的致痒机制至今仍不明确,给临床上选择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研究拟通过临床试验结合动物实验对溶血磷脂酸(LPA)在胆汁淤积性瘙痒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方法: 1、纳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内镜科和胆道外科的黄疸病人,对胆汁淤积性瘙痒的临床发病特点进行随访,同时VAS法评估患者瘙痒程度。 2、LC-MS/MS法检测无黄疸组、黄疸不痒组、黄疸瘙痒组患者的血浆LPA含量,对LPA与瘙痒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同法检测BDL小鼠血浆LPA水平。 3、在C57BL/6小鼠、正常志愿者、黄疸无痒及黄疸瘙痒病人皮内注射LPA,观察LPA能否直接致痒。 4、通过在小鼠皮内混合LPA注射、尾静脉预处理及DRG预处理三种行为学方法验证LPA能否易化瘙痒的发生。 结果: 1、胆汁淤积性瘙痒的临床发病特点、血浆中LPA水平的检测及LPA水平与瘙痒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1 经过临床随访我们发现,68.0%(104/153)的黄疸病人伴发瘙痒,且瘙痒症状往往发生较早,其中84.9%(62/73)的瘙痒患者发病于黄疸早期或早于黄疸症状出现,少部分在表现出黄疸较长时间后才出现瘙痒症状;81.1%的黄疸瘙痒患者其瘙痒症状存在夜间加重的现象,严重者影响睡眠;此外,瘙痒可单发生于手掌、下肢或者躯干部,亦可全身发病,严重者皮肤抓伤痕迹明显;经过统计分析,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病特点无明显性别差异。 1.2 我们采用VAS评分法对黄疸患者的日间瘙痒严重程度进行了评估。在ERCP后第1天,三组患者瘙痒评分均明显降低;引流后第3天,轻度瘙痒者无明显痒觉;引流后第5天瘙痒感觉微弱,引流后7、10天无可感知瘙痒。 1.3 LC-MS/MS法检测血浆LPA水平,结果显示,黄疸瘙痒组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黄疸无痒组和无黄疸组,黄疸无痒组与无黄疸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此外,ERCP后第2天及第5天瘙痒患者血浆LPA水平均明显降低。 1.4 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血浆LPA含量与瘙痒程度呈显著相关,提示我们LPA很有可能参与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病机制;血清TBA水平与瘙痒程度呈低度相关,结合肝功能检查结果-黄疸瘙痒组患者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黄疸不痒组,说明胆汁酸可能参与了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生;血清TBIL水平与瘙痒程度无相关性。 2、在BDL模型小鼠、志愿者及黄疸病人皮内注射LPA均仅不能诱发明显的瘙痒反应,仅能诱发痛觉反应 2.1 胆汁淤积性瘙痒动物模型的探索。BDL模型能够成功模拟胆汁淤积的病理状态,但是该模型小鼠并无明显增加的瘙痒行为,且小鼠血浆中的 LPA水平也无明显增加,该部分结果再次提示我们,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生与血浆中增加的LPA含量密不可分。 2.2 BDL2d组和Sham2d组小鼠面颊部注射三种剂量的LPA均不能直接诱发瘙痒反应,仅能在短时间内诱发明显的呈剂量依赖性的痛觉反应;且BDL小鼠对LPA诱发的痛觉反应较Sham组小鼠弱,可能与黄疸小鼠痛阈升高有关。 2.3 在正常志愿者、黄疸瘙痒组及黄疸不痒组患者皮内注射不同剂量的LPA亦不能直接诱发痒觉反应,仅能在短时间内诱发明显的呈剂量依赖性的痛觉反应;且黄疸病人对LPA诱发的痛觉反应较对照组弱,可能与黄疸患者痛阈升高有关。 3、LPA可以通过发挥痒调质的作用易化瘙痒的发生 3.1 C57小鼠面颊部皮内混合注射LPA可以易化CQ的致痒效应,而对组胺不表现出易化作用;此外,对氯喹的易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强CQ在同一时段的致痒效应。 3.2 C57小鼠尾静脉注射LPA,预处理15min,面颊部注射CQ诱发的搔抓次数明显增多,约为无LPA预处理组的2倍。此外,静脉LPA预处理不仅可以明显增强CQ在同一时段的致痒效应,也可以延长CQ的致痒时间;而在His组却未发现这种易化现象。 3.3 在C57小鼠DRG孵育LPA24h可以易化CQ的致痒效应,而对组胺无明显影响;此外,对氯喹的易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强CQ在同一时段的致痒效应。 总之,通过该部分实验,我们发现,LPA可以通过增强CQ在同一时段的致痒效应或/和延长CQ的作用时间来发挥易化瘙痒的作用,而对Histamine无明显易化作用。我们可以据此推测,LPA易化瘙痒主要是通过非组胺依赖途径实现的。 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黄疸瘙痒患者血浆中LPA含量增加,并与患者瘙痒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血浆中LPA含量未升高的BDL模型小鼠无自发性瘙痒行为增加的反应,该部分结果反向验证LPA可能确实参与了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生。我们的实验数据还表明,LPA参与胆汁淤积性瘙痒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发挥致痒物质的作用直接致痒,而是通过发挥痒调质的作用来易化机体对非组胺依赖的致痒物质(如氯喹)的反应。因此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生可能是某种致痒物质的直接致痒作用与LPA的易化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