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左心室肥厚与脑微出血的相关研究
【6h】

非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左心室肥厚与脑微出血的相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LVH组与非LVH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LVH组与非LVH组生化、凝血等指标比较

2.3 LVH组与非LVH组心室结构比较

2.4 LVH组与非LVH组头颅MR影像学资料比较

2.5 LVH组与非LVH组不同部位CMBs比较

2.6 LVH组与非LVH组CMBs严重程度比较

2.7皮质-皮质下组和基底节-丘脑组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比较

2.8 不同左心室构型心律失常、CMBs情况

3.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脑微出血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脑微出血(CMBs)严重程度、分布的关系。 方法: 1.收集2014年8月-2016年1月连续入住该院神经内科的非高血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例177例。 2.根据有无LVH,将其分为LVH组和非LVH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心脏彩超数据、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疏松、出血性脑梗等情况;利用GRE-T2*WI技术进行CMBs的检查,按CMBs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无,轻度:1-2个CMBs,中度:3-10个CMBs,重度>10个CMBs),根据CMBs的分布不同将CMBs分为皮质-皮质下组、基底节-丘脑组、幕下组和混合组,比较LVH组和非LVH组CMBs严重程度及分布情况。 3.进一步对比分析皮质-皮质下组和基底节-丘脑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4.按左心室构型的不同分为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比较组间心律失常和CMBs的发生率。 结果: 1.非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LVH的发生率达36.2%(64/177),LVH组和非LVH组在年龄、性别比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类、脑卒中史、既往服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史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尿酸、甘油三酯等血液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VH组25.00%患者合并有心房颤动而非LVH组只有14.16%的患者合并有心房颤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H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的发生率(53.13%)明显高于非LVH组(36.2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LVH组与非LVH组的心脏结构比较中,LVH组平均舒张末期容积高于非 LVH组(49.52±6.03mm比45.26±3.82mm,p=0.000)、LVH组平均左房内径高于非LVH组(35.37±6.92mm比32.16±5.22mm,p=0.001); 3.两组患者的CMBs危险因素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 CMBs检出率为23.73%,LVH组 CMBs比例(34.38%)较非 LVH组(17.70%)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出血性脑梗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4.非LVH组CMBs多分布于皮质-皮质下组(40.00%),而LVH组CMBs多分布于基底节-丘脑组(40.91%); 5.非LVH组中无和轻度的CMBs比例较高,LVH组中、重度的CMBs比例较非LVH组高,且是否合并LVH对于CMBs的影响是显著的; 6.基底节-丘脑组中男性、吸烟史、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比例较皮质-皮质下组高,皮质-皮质下组仅高龄(>65岁)、LDL-C(>2.6mmol/L)的比例高于基底节-丘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各左心室构型组中,向心性肥厚组心律失常(66.67%)和CMBs(38.89%)的发生率最高,但不同的心室构型间心律失常(P=0.062)和CMBs(p=0.105)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全脑范围内LVH组合并CMB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H组,在中央灰质区更明显; 2.非LVH组CMBs多分布于皮质-皮质下组,而LVH组CMBs多分布于基底节-丘脑组,其分布不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3.LVH组中、重度的CMBs比例较非LVH组高,是否合并LVH可能影响CMBs的严重程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