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西兰兔去腓肠神经术后使营养血管皮瓣血流动力改变相关研究
【6h】

新西兰兔去腓肠神经术后使营养血管皮瓣血流动力改变相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材料和方法

1.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皮瓣术后的大体观察

2. 腓肠神经营养的血管及腓肠神经解剖

3. 神经血管束的HE染色

4. 腓肠神经血管束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腓肠神经血管束乙醛酸诱发的荧光染色

6.酪氨酸羟化酶蛋白在腓肠神经血管束内的表达水平

7.皮瓣术后红外热成像仪温度变化

讨论

1.解剖学基础

2.实验意义与创新

3.术式选择

4. 结果讨论

5.模型的优缺点

6.模型建立要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交感神经对皮瓣影响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离断新西兰兔腓肠神经术后,其伴行的营养动脉血管管径改变与该动脉供应皮瓣区域内微循环血液动力学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并分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营养神经在离断切除和完整保留之间,两种手术方式对皮瓣术后存活率的不同,对比观察两者实验结果间存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差异,并最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
  【方法】取6只月龄3个月左右,体重2.0kg-2.5kg的新西兰大白兔,于腹主动脉插管后行红色凝乳胶灌注,并对双后肢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等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探明大白兔下肢腓肠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相应解剖后,再另取22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2只(空白组)白兔直接处死,取腓肠神经血管束。其余20只(40侧后肢)随机等分为神经保留的对照组与神经切断的实验组。并根据取材时间不同将神经切断组与神经保留组各20侧后肢按照术后时间点1、3、5及7d各分成4个亚组,每个亚组5侧后肢。去腓肠神经实验组在皮瓣切取后,于同侧腘窝处做一长约1cm纵行切口,逐层分离,直至在腘窝间隙内暴露腓肠神经起点,于起点处予切除长约1cm的神经组织。保留神经的对照组在皮瓣掀起后对腓肠神经不予任何处理,保留其完整的延续性。各组皮瓣切取术后予原位缝合,围手术期注意无菌操作。在相应的取材时间点处死动物,取皮瓣蒂部腓肠神经血管束行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blot,乙醛酸诱导的化学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对上述两组皮瓣术后24h皮瓣平均温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两种手术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结果】通过大体解剖观察,腓肠神经于新西兰兔股骨中段后侧,股二头肌深面的胫神经发出分支,于屈髋屈膝曲踝各90°的体位下测量,距离外踝尖约9.8±2.0cm,起点处腓肠神经直径约0.9±0.2mm。后于腘窝间隙内走行约2.5±1.1cm至腓肠肌肌膜深面,与腓肠动脉及小隐静脉形成神经血管束并相互伴行。于距离外踝上4.5±1.2cm处穿出肌膜(约在腓肠肌肌腹与肌腱过度处),该处神经直径为0.6±0.2mm,后进入小腿中下三分之二的外侧皮下组织,主干于足跟与外踝之间进入足部。神经切除的实验组术后神经血管束内特异性标志蛋白酪氨酸羟化酶表现出具有随时间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可见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条件下实验组术后1d,3d,5d,7d腓肠神经内及其伴行动脉外膜特异性棕色颗粒数量及其着色程度呈高度一致下降;于乙醛酸诱发化学荧光染色实验中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实验组腓肠神经内及其伴行动脉外膜荧光点与荧光亮度出现高度一致性的下降,组内相互对比实验组荧光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F=13.563, P=0.004)。神经保留的对照组在术后整个过程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蛋白染色和化学荧光染色条件下,组内对照棕色颗粒数量与着色程度,荧光点数量与荧光强度未出现明显改变。在红外热成像仪下切断神经的实验组和保留神经的对照组皮瓣温度以相似的“S”型曲线上升,并于术后8h起皮温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各时间点神经保留组皮瓣平均温度低于神经切断组,t检验分析结果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从胫神经分支发出的腓肠神经,含有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其伴行血管,营养并调节其伴行血管舒缩功能。在腘窝间隙内切断腓肠神经起始段,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微循环可得到相应改善,术后皮瓣存活率较保留神经组的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有可能增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