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问题研究
【6h】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文文摘

第1章引言

1.1本课题目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2.1宗教学角度研究成果

1.2.2学术史与思想史角度研究成果

1.2.3考古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研究成就

1.2.4历史学与文化学相结合研究成果

1.2.5国外学者研究成就

1.3存在问题

1.4本研究总体设计

1.5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2章郊祀制度概述

2.1前言

2.2关于“郊祀”的论辩

2.2.1字源学意义的“郊”

2.2.2经学有关“郊祀”的论辩

2.3郊祀制度演化概说

2.3.1上三代郊祀体系

2.3.2秦汉至明清,封建社会郊祀制度

第3章汉魏时期封建社会郊祀制度的萌芽

3.1前言

3.2秦以畴祭为特色的郊祀制度

3.2.1统一六国前,秦的畴祭

3.2.2秦统一六国后的皇帝祭祀

3.3多元思想支配下的汉朝郊祀制度

3.3.1神仙、方术及儒家思想支配下的西汉郊祀制度

3.3.2儒家礼学渐居主流地位背景下的东汉郊祀制度

3.4三国时期郑学规范下的郊祀制度

3.4.1魏蜀吴三国王者的亲祠—“体”,祀制度动态研究

3.4.2魏蜀吴三国的郊祀制度建设——“制”,郊祀制度静态研究

第4章两晋时期封建社会郊祀制度的发展

4.1前言

4.2西晋在郑学、王学规范下的郊祀制度

4.2.1皇帝亲祠—“体”,郊祀制度动态研究

4.2.2西晋郊祀制度建设—“制”,郊祀制度静态研究

4.3东晋在王学规范下的郊祀制度

4.3.1东晋皇帝亲祠—“体”,郊祀制度动态研究

4.3.2东晋郊祀制度建设—“制”,郊祀制度静态分析

第5章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郊祀制度的成熟

5.1前言

5.2南朝在王学规范下的郊祀制度

5.2.1 南朝皇帝亲祠——“体”,郊祀制度动态研究

5.2.2南朝郊祀制度建设—“制”,郊祀制度静态研究

5.3北朝在郑学规范下的郊祀制度

5.3.1北魏郊祀制度研究

5.3.2北齐郊祀制度研究

5.3.3北周郊祀制度研究

第6章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演化的原因及其特点

6.1郊祀制度演化的原因

6.1.1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

6.1.2帝王意志的主导作用

6.1.3儒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6.2郊祀制度的特点

6.2.1皇帝专断郊祀

6.2.2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6.2.3神权依附于政权

6.2.4郊祀制度的多元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郊祀为切入点,以汉魏至南北朝八百余年的皇帝亲祠和郊祀制度建设为研究对象,阐释了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从萌芽、发展到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 首先,本文在引征大量有关“郊祀”的经学资料的基础上,从字源学和文献学角度探讨郊祀制度的内在要素,旨在说明郊祀制度深受不同时期经学家们诠释的影响。经学家们对祀神体系、郊坛形制、祭祀方位、牺牲、礼器等问题的学术探讨,一方面使得儒学逐步制度化,另一方面,使得郊祀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帝王祭祀天地的行为不断的规范化。 其次,本文在大量的个案分析基础上,以皇帝亲祠和郊祀制度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体”与“制”为框架,借用雷德斐尔德“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解读了这一时期的郊祀制度。认为汉魏时期皇帝的郊祀有两条线索:其一,是在祥瑞、图谶、神仙、方术等这些“小传统”思想的推动下发生的郊祀。其二,是向儒家礼学“大传统”回归下发生的的郊祀。这两条线索下的郊祀经过两晋、南北朝,在礼学(郑学与王学)的整肃下,构成一种相对成熟的制度,最终被纳入到儒学五礼体系之中,成为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汉魏至南北朝时期的郊祀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的郊祀制度的流变中占有重要地位。 再次,本文阐释了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演化的三个方面原因:其一,出于对政权合法性塑造的需要;其二,皇帝本人的主导作用;其三,儒学今、古文学术争论的推导作用。 最后,本文总结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的四个特点:皇帝专断郊祀;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神权依附于政权:郊祀制度的多元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