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承、颠覆与超越——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渊源与形成
【6h】

传承、颠覆与超越——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渊源与形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文文摘

导言

第一章个体人格

第二章性格、身世与环境

第一节鲁迅早年的生活背景及心理对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浙东思想传统对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自我主体性的确立——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近代语境

第一节严复、梁启超的个体人格思想对鲁迅的影响

第二节章太炎的个体人格思想对鲁迅的影响

第四章西方新神思宗、摩罗诗人与鲁迅早期的个体人格思想

第一节新神思宗之至新者的个体哲学思潮思想对鲁迅的影响

第二节早期鲁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第五章弗洛伊德、厨川白村与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

第一节弗洛伊德与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

第二节厨川白村与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

第六章鲁迅与中国传统士人的个体人格思想

第一节鲁迅对中国传统士人理想人格的批判

第二节鲁迅对传统士人理想人格的传承与超越

第七章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及个体人格的演化轨迹与启蒙之路

第一节个体人格思想、个体人格与启蒙

第二节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及个体人格的演化与启蒙之路

结语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生命力——对于建构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意义及对重建理想人格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鲁迅据以批判国民性劣根的标准及启蒙的逻辑基点(价值预设),是他心中隐隐约约所浮现的“理想的人性”,而具有“理想人格”的个体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想的人性”。本文正是以个体人格这个单位观念、单位意象作为切入点来研究鲁迅个体“理想人格”思想的渊源与形成的。在论文中,作者紧紧地抓住个体人格这个核心概念,从鲁迅自小的性格、身世、环境及立场出发,把其“个体人格”观念放到中西方思想史背景中,探讨其思想渊源、复杂性、创造性及其蕴涵的问题。同时,结合鲁迅的生存实践,阐述了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对传统士人个体人格思想的颠覆、传承与超越。当然,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但纵观其一生,有着一贯性,其核心内容就是精神和个性,这种变化和一贯性影响了他一生启蒙的逻辑轨迹。通过对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探讨,目的在于深掘近现代中国启蒙思潮内在思想理路与实质内涵及鲁迅之前国民性批判周期性出现所深含的逻辑,从而揭示出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现代生命力,并从一个侧面回答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人格理想为什么发展不出现代民主这个命题。与用古/今、中/西、现代性/传统性、贡献/局限等二元对立的研究思维方式不同,本文视鲁迅的个体人格观是一个过程,或如福柯所言作为一个“事件”,在研究思路上不但要剖析其内在矛盾,同时又要尽力通过思维的整合找出其富有逻辑同一性的内涵特质。 人发展的最终目标乃是造就健全人格的人,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等发展最终均须归结为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即体现于理想人格的实现。鲁迅早年在日本的时候,就常常与他人讨论与人性有关联的三个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鲁迅的小说,主要是针对后两个问题而发,但他的出发点则大部分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关怀。也就是说,鲁迅写作的主题也许是中国的国民性与启蒙,但是他据以批判这国民性劣根的标准及启蒙的逻辑基点(价值预设),则往往是他心中隐隐约约所浮现的“理想的人性”。体现“理想的人性”的“人国”的建立,是鲁迅先生一生中坚持的国民性劣根批判和启蒙的归宿。因此,鲁迅所谓的“理想的人性”和“致人性于全”的命题,在鲁迅研究乃至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确实可以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鲁迅在其毕生的思考中都未曾明确地列出其具体的内涵,虽然在许多文章中曾多少有所论及。在鲁迅的一生中,他更多的是看到了国人的“不健全的人性”及对之的批判。本文正是在中西方思想史的背景下,以个体人格这个核心概念作为切入点来研究鲁迅个。体“理想人格”思想的渊源与形成的。虽然鲁迅一生坚持个体人格独立,但在不同的阶段,他的个体人格思想的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一贯性和发展变化决定他一生不同阶段的启蒙逻辑轨迹。同时,本文结合鲁迅的生存实践,阐述了他的个体人格思想与传统士人个体人格思想的联系及对传统士人个体人格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全文共分为九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是介绍本文立论的由来、意义、研究现状、目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是对个体人格这个核心概念的阐释。通过对中西方个体人格观的比较,主要从人格哲学、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个体人格概念的内涵、外延,并阐述了个体人格的基本特性、构成及理想人格模式建构之根据、具体内容、实现之可能性根据、具体实施过程等几个方面。 第三部分之第一节阐述了鲁迅的早年的性格、禀赋、家世背景、处境对他日后个体人格思想的影响。第二节主要阐述了浙东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对鲁迅个体人格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及浙东历史上的文人、志士及神话般的英雄对其个体人格思想及个体人格实践的影响。 第四部分把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放在中国近代的“理想人格”思想讨论的具体历史语境下,对其“自我”观念与同时期的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的“理想人格”观念进行比较,以探讨其间的异同与传承。该时期的中国启蒙思想家虽已意识个体的“人”的问题的重要性,但在他们眼里,个体的“人”乃未具有终极的意义,真正完成由“群”到“已”现代立人转换,赋予“人”个体人格独立的,是鲁迅等“五四”思想启蒙家。 第五部分主要探讨西方“新神思宗”的代表人物斯蒂纳、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及以拜伦为首的“摩罗诗人”对鲁迅“自我”观念形成的影响及其早期对理想人格看法,并揭示了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的复杂性、创造性及其蕴涵的问题。实际上,第四、第五部分不能截然分开,因为二者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同时影响鲁迅的“自我”观念和个体人格思想。 第六部分是论述弗洛伊德、厨川白村的精神分析主义对鲁迅中期个体人格思想的影响。该时期,鲁迅对个体“理想人格”的看法与早期是一脉相承的。然而,与在日本时期几乎是一种书斋式的接受,带有浪漫的色彩不同,该时期鲁迅对理想人格的看法是建立在社会的坚实之地与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的。 第七部分是阐述了鲁迅对传统士人个体人格思想与实践的批判、传承与超越。揭示了鲁迅之前国民性批判周期性出现所深含的逻辑,从而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人格理想为什么发展不出现代民主这个命题。 第八部分阐述了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及个体人格的演化与启蒙理路的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本部分视鲁迅的个体人格思想及个体人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整体,同时又是一种过程、趋势,是一种生存中的状态,而不是终点。就此把其个体的人格思想及人格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个体主体面临发展主题和心理危机也是不尽相同的,鲁迅在处理这些主题和危机时,人格思想与人格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该部分中,在伊滕虎丸的“个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