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耒散文研究
【6h】

张耒散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张耒学术散文研究

第一节张耒的《诗传》

第二节张耒对道德性命之学的讨论

第三节 《进诚明说》作者考辨

第二章张耒史论散文研究

第一节张耒史论文的内容

第二节张耒史论文的特色

第三章张耒政论散文研究

第一节对王安石新法的真实态度

第二节为"绍述"党锢而作的政论文

第三节张耒政论文的价值评判

第四章张耒记序类散文研究

第一节张耒的学记

第二节张耒的亭楼台院记

第三节从张耒的记体文看当时的文坛唱酬

第五章从庙堂到民间:张耒思想转向探微

第一节张耒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 张耒思想变化的心路历程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张耒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道德文章在后世享有颇高的声誉,留下了数量丰富的文学创作篇章。目前的张耒研究,对其文章的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本文即以张耒的各体文章创作为研究重心,试图能够对张耒其人、其思想学术有较为深入的发掘。 绪论,主要介绍张耒的研究现状。明确论文选题的意义作用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张耒学术散文研究。重点围绕张耒对《诗经》的论述以及张耒论道德性命之学展开讨论。张耒的《诗传》七篇、《诗杂说十四首》虽然在当时以及后世没有产生引领时代的巨大影响,但是这些论述代表了张耒在当时文化学术思潮中的思考。张耒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朝道学兴起发展之时,张耒对道德性命之学也有诸多讨论,较为突出的观点有“性有善恶”、“道分内外”。我们认为张耒的道德性命之学受到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二苏蜀学多方面的影响。但在张耒的论道文字中基本没有二程道学“圣人本天”之类的论述,也绝少涉及“天”、“天理”、“太极”、“太和”、“太虚”之类的概念,这无不表明张耒并没有涉入理学家所认为的儒家“内圣”之学的深处,而是尚处于早期关于“道德性命”的议论,距成熟之境尚远。张耒的道德性命之学一定程度上只停留于北宋儒学的第二阶段,并未随着北宋儒学发展的轨迹而进入最后阶段即重心转向“内圣”的理学阶段。收入中华书局《张耒集》的《进诚明说》原先收入在《柯山集》拾遗卷十。然而,在陈襄的《古灵集》卷五里我们可以发现与选入《张耒集》的《进诚明说》基本相同的《诚明说》。论文围绕《进诚明说》的作者问题进行了考证,判断这篇《进诚明说》,即陈襄《古灵集》中的《诚明说》,是陈襄的作品,为《苏门六君子文粹》的编者误以为是张耒的作品而归入张耒名下。 第二章,张耒史论散文研究。张耒的史论散文数量颇多,内容十分丰富。本文选取其中颇能反映张耒思想的两大项内容进行考察。第一是围绕两汉兴亡的讨论,第二是围绕韩信展开的讨论。在对两汉兴亡的讨论中,张耒没有将才智、名节二者截然对立,而是竭力将才智融进“仁”、“德”的概念中,一如既往地强调“靖民却敌”之才智的重要。这在名分论兴起,普遍推崇“尚德黜才”的环境里,是颇为与众不同的。在围绕韩信的讨论中,张耒对于韩信所作出的评价并非是一致的,而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论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思想倾向之所以转变的原因,认为他对韩信冤屈的反复辩诉,实则寄予着强烈的现实慨叹。论文还探讨了张耒史论文的特色,指出张耒兼采二苏的史学思想,其史论思想主旨前后期变化显著。 第三章,张耒政论散文研究。本文从论析张耒的政论文入手,探讨张耒对王安石新法的真实态度。认为张耒对新法的态度经历了从少年求学时期的反对到入仕之后的肯定又到元祜入朝后的反对这样的一个颇为曲折的过程,并对这一过程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本文还探讨了张耒为绍述党锢而作的政论文,通过与其他旧党大臣同时期的政论文创作相比较,分析了张耒对绍述新政颇为复杂的心理。对张耒政论文的价值,论文也作了探讨,认为张耒政论文体现了独立性、现实性的特点。 第四章,张耒记序类散文研究。通过张耒的学记,探讨了张耒对当时学校制度的认识。通过与其他苏门诸子的同体裁创作相比较,考察了张耒的亭台楼院记所具有的特色。同时通过对张耒别集与其他苏门诸人别集的比照,我们看到,当时以二苏为宗主的文人群体,在诗歌唱和之外,在文章领域也有一定数量的同题材创作。论文对这些同题材的文章创作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以求通过比照,进一步厘清张耒的文学创作特色以及思想倾向。 第五章,从庙堂到民间:张耒思想转向微探。朱刚先生将宋代的文学史分为风貌完全不同的前后两个时期,即以庙堂为主流的前期与托根于民间的后期。张耒的作品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北宋文学史的转向。其中个人色彩浓厚的记体文、赠序、书简,尤为北宋中后期文学由庙堂转向民间的最好注解。这一章节具体描述了张耒思想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相当于对全文的总括。 总之,论文以张耒的文章创作为重心,对张耒的各体文章创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全面分析了这些作品在内容、艺术上的特色,并深入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张耒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张耒在历史上的客观面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