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阈下思维方式的创新
【6h】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阈下思维方式的创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阐释

第一节对话与宽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精神

第二节批判与否定: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本性

第二章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审视现存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现存思维方式的特征

第二节现存思维方式的合理性

第三章创新思维方式的目标定位

第一节创新思维方式的内涵

第二节创新思维方式的类型

第三节创新思维方式的特征

第四章创新思维方式的辩证思考

第一节创新思维方式的价值

第二节创新思维方式的辩证法指导

第三节创新思维方式的实现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人类现代实践方式不断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思维方式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创新。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释,对现存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合理性进行了审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创新思维方式的目标定位及辩证思考。在对创新思维方式进行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解读之后,提出了应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下,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顺利完成其在价值上的重大转变。思维方式作为不同时代的不同主体在思维过程中继承和改造前人的思想方式,对其进行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阈下研究思维方式的创新,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人们实践进程、提升人们生存状态的需要。 人类现代实践方式不断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思维方式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变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事实,世界发展全球化的不可逆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建设都强烈呼唤着对现存思维方式的变革、创新。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高度,通过对现存思维方式的解析,创新思维方式的辩证思考等,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整个创新思维方式体系中的指导作用,为全文在哲学层面上审视现存思维方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做扎实的理论铺垫。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比较,着重揭示了现存思维方式的特征及整合结果,从而在创新思维方式中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找到创新思维方式的价值及实现途径。人们只有实现了现存思维方式顺应时代的变革,创新思维方式,才能以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更好的推动人们的实践进程,提升人们的生存状态。 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写作的选题背景、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思维方式伴随着人类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它与实践相互作用,共同谱写着几千年人类文化的悠长乐章。但是,历史上存在的任何思维方式都只能属于它的时代,人类现代实践方式不断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思维方式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创新。近些年来,为了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社会变革与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理论界对思维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创新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视角相异,观点也是见仁见智,因此还存在着一些可探讨的空间,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视角对思维方式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批判和反思的功能。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阈下研究思维方式的创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对立互补性范畴,综合分析各种思维方式的优劣,探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思维方式。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阐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入手研究思维方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首先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精神——对话与宽容进行了梳理,着重从两个方面作出说明:一是对辩证法认识的流变;二是辩证法的本源性含义。其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本性——批判与否定。批判与否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至为根本的理论精神。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批判与否定精神的真实意蕴,文章提出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总是处于不断变动和发展出发,来理解辩证法的批判与否定本性以及从“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出发来理解辩证法的批判与否定本性。认为思维与存在这两个系列之间始终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思维必须不断对自身进行前提批判,不断超越和否定自身以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二是批判与否定精神究竟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与否定本性,只能立足于人的独特的生命存在和发展方式,才能获得坚实的根基并得到清楚的彰显和彻底的表达。 第三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审视现存的思维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带着时代的标志,在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研究思维方式不能从纯概念出发去进行抽象的研究而是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要放在人类认识的具体的思维过程中进行考察,这样才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离开具体的认识过程和历史条件去寻找所谓的超时空的普遍有效的一般的思维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本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审视现存的思维方式,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野中现存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历史时代性: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根植于一定历史时代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肥田沃土之中,并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激动人心的思维之花;一是开拓承继性:一方面,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于是随着实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任何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都必须带上历史的痕迹。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客观上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即既是上一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批判继承,又是下一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源泉”或“参照系”;一是典型民族性:世界各国的各种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和历史,都有自己独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这就决定了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反过来说,思维方式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即任何具体的思维方式都是指一定民族的思维方式,超民族的一般的思维方式是不存在的。其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野中现存思维方式的合理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整合:既注重从整体的高度和广度上把握事物,又注重从个体的、具体的方面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深度,达到对事物高度、广度、深度三度统一的认识;一是模糊性与精确性的整合:思考和表述问题时力求清晰、精确,无法达到时才模糊,形成一种该模糊时模糊,该精确时必须精确的思维方式;一是中庸性与创新性的整合:用创新性取代中庸性,破除、摒弃压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束缚思维、思想和行为的桎梏,用以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加快社会前进步伐;一是自然协调性与征服自然的整合: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主张既要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又要积极地探索自然的奥秘,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改造、调整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下去。 第四部分:创新思维方式的目标定位。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网络化席卷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人们不但要有丰富尖端的知识,而且要求人们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和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在这一形式下,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思维方式,找准创新思维方式的目标定位。对这一章的论述,分为三大点,第一点主要从创新思维方式的内涵界定来阐述,创新思维方式是认识主体在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式,再加上合理的想象而产生新观点、新思想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就是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辩证统一,是辐射思维和整合思维的辩证统一,是模糊思维和明晰思维的辩证统一。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过程,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优化组合,是多种思维方式多方面的平衡、协调,是多种偶然因素综合作用在一起的统一体,第二点主要从创新思维方式的类型来分析,包括创造性思维、开放性思维、辩证性思维三种类型的创新思维方式,这三种类型的创新思维方式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三点主要从创新思维方式的总体特征来解读:创新思维方式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新的基本范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思维定势。其实质是致力于发明创造,并且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创新思维方式必须具备独立性、突破性、灵活性、多维性和前瞻性。 第五部分:创新思维方式的辩证思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创新思维方式的指导和运用,是引发当代人思维方式创新的动力和先导。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新和发展,最先引发的就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创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通过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世界观,通过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历史前进,无疑已经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尤其是思维方式创新的直接导向。本章从三大点来阐述这一思想,第一点是关于创新思维方式的价值,主要通过完成思维方式上的三个转变来体现:一是完成依赖保守型向独立创新型的转变;一是完成静态后馈型向动态前瞻型的转变;一是完成单一封闭型向多元开放型的转变。第二点是关于创新思维方式的辩证法指导: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助于保证创新思维方式的方向;有助于提供创新思维方式的基础;有助于锻炼创新思维方式的能力。第三点是关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实现途径: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创新思维方式的关系出发,要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意识,包括政治意识、质疑意识、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代价意识等,还要弱化在头脑中形成的阻碍创新的思维定势,包括从众的、经验的、权威的思维定势的弱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