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研究
【6h】

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群众文艺运动的语境

第一节社会文化语境

第二节文艺语境

第二章群众文艺运动的演变、创作形态和风格范式

第一节群众写作运动到群众戏剧运动的演变

第二节群众文艺运动的创作形态

第三节"两主多辅"的风格范式

第三章群众文艺运动的意义、缺失与启示

第一节三方的有机整合

第二节民间自为、自在性的缺失

第三节群众文艺运动的启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作为解放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研究,试图用区域性特点来反映解放区文学的局部特征,以此丰富解放区文学品质。所谓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是指1938年--1948年间发生于晋察冀边区的一种组织性文学运动。它以群众深度参与为特点,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成绩卓著的文艺运动。然而,正所谓成也群众,败也群众。群众的深度参与在为文艺注入新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文艺留下了“黑子”。本文就是旨在探讨群众文艺的得失,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训。 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作为发生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文学现象,是晋察冀文学(文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群众文艺运动的追溯,笔者发现以往对群众文艺的探讨走了弯路,偏离了方向。研究者将太多的注意,放置到知识分子创造群众文艺的层面,而忽略了群众自己创造群众文艺这一维度。群众文艺研究的重点应放置到群众上来,群众缘何参与文艺?以何种方式参与文艺?其结果如何?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故而,一定意义上讲,以往群众文艺研究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诚然,知识分子在创造群众文艺中的坎坷、苦痛的确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但它本应置于知识分子文艺研究的领域,而不应是群众文艺研究的路径,至多只能作为群众文艺研究的一个辅助。研究中笔者发现,群众文艺运动完美地实现了当时中共的文艺理念,证实了其文艺理念的正确性,出色地完成了其历史任务。具体而言,它实现了中共、知识分子、群众这三个维度的整合,是三者互相妥协的结果。中共为了组织群众,需要将自己的理念交付于群众,政策的施行固然直截了当,然而政策本身的枯燥无味,以及群众文化水平的低下,限制了这一方式的影响力。这就要求中共必然地要采取一定措施,最终他们选择了文艺,选择了群众乐见喜闻的文艺。但是文艺毕竟是文艺,它对创作者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文盲、半文盲的群众无法独自当此重任,这时就需要知识分子的加入,以此来壮大群众文艺的实力,并帮助群众开展群众文艺。但是知识分子有他自己的文艺传统,他天然地和群众有一定的距离。要他们走进群众,势必要经历蜕变。传统的责任心,担当意识让他们最终选择了群众文艺,在适当的范围内抛弃了自己的部分文艺传统。在这二者组织、帮助下,群众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成长,他们以自己的力量,作出了令人咋舌的成绩。由是,在三者的共同努力下,群众文艺运动蓬勃开展。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了群众文艺运动潜在的缺失。正是外力的介入,使群众文艺运动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群众文艺,其结果便是群众自为、自在性的缺失。民间的内容被运动排挤出去,只留下民间的形式。于是文艺成了“新”文艺,群众也成了“新”群众。 但是不论有何缺陷,我们都不能藉此否定群众文艺运动的成就。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永远活在对过去的指责之中。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却可以创造未来。群众文艺运动留给我们的除了它的成就,还有启发,那就是无论以何种方式开展群众文艺,都必须保留民间的本性,它是群众文艺的本质属性,失却了它,群众文艺就失去了灵魂,徒有虚名而已。任何外力都不应该替代或者削弱民间在群众文艺中的位置。然而,民间是一种复杂性的存在,它集精华与糟粕于一身。群众文艺运动中之所以要用政治指导群众文艺,就是因为群众先天存在的缺陷。政治的指导避免了不良因素对群众文艺运动的干扰,从而保证了群众文艺的合目的性。在战争年代,这种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即便它扼杀了群众文艺运动的民间本质,我们也不能说它是错误的。民间的复杂性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在限制性信任的基础上,对民间加以适当的导引。这种导引应该是为着民间的提高,在保存民间本性的基础上,对存在于民间的糟粕进行适度、合理改革,藉此引导民间迈向一个新的高度。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以运动的形式,还是其他任何形式开展群众文艺,都应当把群众文艺当成一种独立性存在,要给予其充分的尊重。任何外力都不能强行要求民间向着某一个方向前进,否则就会像“新民歌运动”一样,造成一种虚假的群众文艺。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更毁坏了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运动的研究,以叙带论,叙论结合,在肯定其成就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较为细致的挖掘。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群众文艺运动同样也是一种复杂性存在,群众文艺向“运动”靠近的过程,同样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虽则群众的“痛”感,不如知识分子的明显,但“痛”是客观存在的。须知任何嬗变都不可能是毫无痛楚的。群众的自身条件限制了他们对这种痛楚的发觉,所以作为历史的群众文艺运动呈现出轰轰烈烈的局面,群众也表现出群情激昂的情绪状态,仿佛自己乐在其中。然而,作为历史旁观者的我们,却不能忽视这种“痛”的存在,只有知晓了“痛”的原由,才能避免“痛”的复发。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群众文艺运动的研究,进一步显示了解放区文艺的复杂性存在。这种机制是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深入剖析这种整合的过程,才能真正洞悉解放区文艺的真实存在状态,还原出一个完整的解放区文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