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戴云山主峰北坡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
【6h】

戴云山主峰北坡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4 结果分析

5结论

6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以戴云山主峰北坡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群落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数量生态学为研究方法,对戴云山主峰北坡植物群落特征及对海拔梯度响应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掌握戴云山北坡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植物区系特征、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特征,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综合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中亚热带地区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为中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垂直格局研究提供科学基础。具体研究结果:
   (1)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坡群落共有维管植物60科118属220种,其中蕨类植物有9科11属13种,裸子植物有4科6属7种,被子植物有47科101属200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有43科90属187种,单子叶植物有4科11属13种。植物种类集中在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杜鹃花科、冬青科、蔷薇科、茜草科、山矾科等,是北坡群落维管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2)北坡物种所属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以泛热带分布(T2)成分为主,其次是世界分布(T1),温带区系成分(Tw)以北温带分布型(T8)为主。北坡物种所属属的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分布属有11属14种,随海拔升高没有明显规律,但其所占比重在海拔1600m以上急剧上升;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有58属126种,所占比重随海拔升高呈递减格局;温带区系成分44属75种,所占比重随着海拔的升高整体呈递增格局。
   (3)基于植物区系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坡群落可分为常绿阔叶林(海拔600-1200m)、针阔混交林(海拔1300-1400m)、温性针叶林(海拔1500)和山地灌丛(海拔1600-1800m)。
   (4)北坡乔木的径级结构在各海拔梯度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径级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各海拔梯度群落类型乔木的径级基本上均呈“L”型分布。
   (5)北坡不同海拔乔木高度级内个体数的分布趋势为:随高度级的增加,个体数大体呈下降趋势。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的高度级失稳率,显示出整个群落各高度级的发展趋势,其植被特征为:具有增长性结构的优势种群朝着现有群落组成格局方向变化,整个群落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不同海拔乔木种对高度级的分享度,均随高度级的增加逐渐降低。
   (6)戴云山北坡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种数达182种,占82.73%,多为中、小高位芽植物;其次是地下芽植物18种,占8.18%;地上芽植物,共有14种,占6.36%;地面芽植物与一年生植物最少,各有3种,各占1.36%。乔木、灌木、常绿植物、高位芽植物皆表现出随海拔的增加,物种数逐渐减少的趋势(P<0.05);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与海拔呈正相关性(P>0.05);草本植物、落叶植物、地上芽植物的物种数随海拔梯度的变化不显著(P>0.05)。
   (7)乔木层中木荷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矩圆叶鼠刺、杉木、鹿角杜鹃,宽度较小的种群是黄山松与米槠;灌木层主要树种中生态宽度最大的是黄瑞木,较大的有窄基红褐柃、短尾越橘、岗柃、细枝柃、中华野海棠、矩圆叶鼠刺等,生态位宽度较小的有甜槠、溪畔杜鹃、杜茎杉、唐竹。乔木层具有生态位重叠的种对数共有54对,占总对数的81.81%,乔木层主要树种之间生态位重叠现象较为普遍,表明乔木层空间资源有限,乔木树种众多,在利用资源的方式上存在较大一致性;灌木层主要树种之间生态位重叠现象较少,表明灌木层主要树种能充分利用林下的空间和资源,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生态位上生长。
   (8)戴云山北坡维管束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随着海拔梯度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再升高再降低;Pielou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Β多样性中,Sorensen指数、Jaccard指数和CD指数随着海拔升高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研究区域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呈波浪状波动;Cody指数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反映群落的差异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小,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更少的物种导致了更低的物种更替速率。
   (9)对比戴云山南、北坡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在南北坡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南坡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呈单峰分布格局,北坡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呈双峰分布格局;南北坡a多样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