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戴云山南坡植物群落特征的海拔梯度格局研究
【6h】

戴云山南坡植物群落特征的海拔梯度格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1.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目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山地植被海拔梯度格局

1.2.2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1.3研究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研究目标

1.3.2技术路线

1.3.3研究内容

2研究地区概况

3研究方法

3.1野外调查和数据库的建立

3.2数据处理与分析

3.2.1植物区系成分及生活型划分

3.2.2生物多样性分析

3.2.3生态位计算

4戴云山南坡植物区系的海拔梯度特征

4.1植物区系组成

4.2科组成的海拔梯度分布特征

4.3植物属的海拔梯度分布特征

4.4戴云山南坡维管束植物的地理成分分析

4.5小结与讨论

4.5.1小结

4.5.2讨论

5戴云山南坡植被群落结构的海拔梯度特征

5.1戴云山南坡植物生活型特征及其海拔梯度变化

5.2戴云山南坡群落水平结构的海拔梯度变化

5.3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

5.4小结与讨论

5.4.1小结

5.4.2讨论

6戴云山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特征

6.1戴云山南坡物种丰富度及其海拔梯度变化

6.2戴云山南坡群落α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6.3戴云山南坡植物物种B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变化

6.4小结与讨论

6.4.1小结

6.4.2讨论

7结论与研究展望

7.1主要结论

7.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戴云山南坡植物区系、生活型、主要种群生态位和物种多样性及其海拔梯度格局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戴云山南坡共有维管束植物61科120属191种;有世界分布10科、热带分布33科、温带分布18科;在热带分布33科中,以泛热带分布科为主,占57.58%,其次为东亚(热带、亚热带)和热带南美洲间断分布,占24.24%;温带分布18科中,又以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科为主,占55.56%,其次为北温带分布科,占22.22%。热带分布科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温带分布科随海拔的升高出现2个峰值,与环境条件的梯度变化密切相关。戴云山南坡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型按大小排序为热带分布属>温带分布属>世界分布属>中国特有属,分别为64属、41属、12属和3属,以热带成分为优势,其次是温带成分。在热带分布型的64属中,以泛热带分布为主要分布属,占21属,占32.81%,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属,占13属,占20.31%;而在温带分布属的41属中,北温带分布型和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型各占8属,为温带分布型的19.51%。在戴云山南坡植物区系中,维管束植物属的构成变化比较复杂,总体趋势是:1)热带、亚热带属的比例随海拔上升而先增加后减小,而温带性质成分总属数总体上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带分布型的比例增加,反映了气温的变化。 (2)在戴云山南坡,植物生活型以高芽位植物为主,占85.56%。生活型大小序列为:高芽位植物型>地下芽植物型>地上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型>地面芽植物型,这种分布状况也说明,戴云山南坡地带的植被以森林植被占优势为特点。在高位芽生活型的10个小类群中,以常绿小高芽位植物最多,占戴云山南坡全部植物生活型物种的47.12%,占高芽位植物生活型的54.88%。高位芽生活型物种在各个海拔梯度都占重要地位,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后降;地下芽植物和地上芽生活型随海拔的变化趋势呈双峰型;一年生植物随海拔的升高先是减少然后表现为总体增加的趋势;地面芽生活型物种在整个海拔梯度内呈非连续分布。 在戴云山南坡7个海拔梯度中,毛竹的重要值之和为98.6,占所有种群重要值之和的14.1%,其在海拔为900m和1000m的重要值最大,分别是46.6和43.6;黄山松在海拔为1500m的重要值最大,为76.5。乔木层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Bi值按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楠、罗浮栲、杉木、硬斗石栎、马银花、甜槠、毛竹、少叶黄杞、黄山松和多脉青冈。10个优势种群中,具有生态位重叠的种对数是42对,占总对数的97.7%;硬斗石栎与罗浮栲的生态位重叠最大,二者在戴云山南坡乔木层植物中利用资源的模式最相似。 (3)戴云山南坡维管束植物物种α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分析表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随海拔变化的趋势一致,都为单峰型,即随着海拔的升高,先是增加,后降低。戴云山南坡维管束植物物种β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分析表明,群落相异性系数在海拔900m~1000m之间达最大,表现为双峰型;Sorensen指数和Jaccard指数随着海拔升高的变化趋势相同,表现为双峰型;Cody指数与其它指数值表现不同,其随着海拔的升高一直减小,说明随着海拔的升高戴云山南坡各海拔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在海拔1600m以上差异最小,群落间具有最高的相似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