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肺炎链球菌体内诱导基因spd1672影响细菌荚膜形成的机制研究
【6h】

肺炎链球菌体内诱导基因spd1672影响细菌荚膜形成的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荚膜多糖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它具有抗吞噬作用,可使其免受宿主免疫攻击。荚膜丢失的肺炎链球菌很容易被吞噬细胞清除,毒力下降。本课题组前期工作从肺炎链球菌中筛选到一些体内诱导基因,其中的基因spd1672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表达产物含有脂质A核心-O抗原连接酶结构域,提示该基因可能与细菌荚膜形成相关。本课题拟对该基因与荚膜形成相关的功能进行初步鉴定。
   方法:采用长臂同源多聚酶链式反应(Long flanking homologypolymerase cham reaction,LFH-PCR)构建spd1672缺陷菌;用小鼠毒力体内实验比较spd1672缺陷菌与野生菌的毒力:通过菌体连接实验,将无荚膜的R6菌(含有SPD1672蛋白)和spd1672等位基因缺陷的R6菌株分别与D39△spd1672缺陷菌的荚膜多糖(CPS)共同孵育,ELISA检测菌体表面的CPS量,分析SPD1672蛋白的连接酶功能;利用透射电镜技术、ELISA和Immunblotting技术分析spd1672缺陷后细菌表面荚膜多糖的改变;并通过FQ-PCR技术检测cps基因簇cps2A、cps2D、cps2E、cps2H、cps2K、和RfbC的mRNA表达量,分析spd1672基因对荚膜多糖合成基因的调控作用。
   结果:成功构建D39Aspd1672缺陷菌株;小鼠体内毒力实验显示注射D39△spd1672缺陷菌的小鼠全部存活,毒力较野生菌株显著减低(*P<0.05),且注射到小鼠腹腔的缺陷菌全部被清除,腹腔液涂片未见细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D39△spdl672基因缺陷菌株荚膜结构不复存在。菌体连接实验结果显示,无荚膜的R6菌(含有SPD1672蛋白)与D39Aspd1672缺陷菌CPS共同孵育2小时后,R6菌体表面的CPS量增加,接近于野生菌的水平,spd1672等位基因缺陷R6菌株的CPS量未见增加;Immuno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D39△spd1672缺陷菌的细胞壁检测不到CPS,原生质的CPS量较野生菌显著减少,且缺乏大分子量的荚膜多糖成分;由于D39△spd1672缺陷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荚膜多糖,ELISA分析D39△spdl672缺陷菌体中CPS量较野生菌显著减少,但培养基上清的CPS量较野生菌多。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显示,除了cps2A无变化,D39△spd1672缺陷菌株的cps2D、cps2E、cps2H、cps2K、RfbC基因表达都较野生菌的显著下降(*P<0.05)。
   结论:上述实验结果提示:spd1672基因表达产物能将荚膜多糖连接到细菌表面,是一种新的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连接酶,是否有聚合酶功能,尚需更多的实验证据;spd1672基因还影响了多个荚膜多糖合成基因的表达,在荚膜形成调控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小鼠体内毒力实验提示spd1672基因是肺炎链球菌中的一个新的毒力因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