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功能在早期尘肺诊断中的应用
【6h】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功能在早期尘肺诊断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multi-spiral computedtomography,MSCT)后处理技术对早期尘肺定性、定量的诊断价值,并对MSCT各种肺功能相关参数与临床肺功能测定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运用16层螺旋CT扫描和临床肺功能检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两组:①尘肺观察对象组:56例尘肺观察对象;②正常对照组:30例正常胸部体检者。利用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display,SSD)三维肺模型(three-dimensional lung model,3D-lung)后处理、值域限定图像分割技术以及特殊的密度直方图软件对所有研究对象CT扫描数据进行后处理。然后对两研究组CT后处理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了解二组差异。最后行早期尘肺组的CT肺功能测量指标与临床肺功能检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定性研究:
  1.尘肺观察对象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正常组3D-lung肺表面可见脏层胸膜光滑,凹陷;尘肺观察对象组显示肺表面脏层胸膜不光滑,局部凹陷。
  2.尘肺观察对象组的CT图像与高仟伏胸片对比:CT对尘肺观察对象诊断的准确性高于高仟伏胸片,对尘肺小结节形态的观察更加准确;对尘肺小结节的检出率较高仟伏胸片更加敏感。
  定量研究:
  1.尘肺观察对象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体积稍减小。
  2.根据CT图片进行尘肺分级,0期、0+期、壹期三组分别进行肺通气功能项目(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量、30%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最大分钟通气量)比较,结果显示:0+期组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均低于0期组,0+期和壹期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0期、0+期、壹期三组分别进行CT肺功能比较,结果显示:0+期组及壹期组CT平均肺密度均高于0期组(P=0.007,P<0.01),而0+期组与壹期组CT平均肺密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084,P>0.05)。
  4.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CT平均肺密度值与用力肺活量(r=-0.181,P=0.025,P<0.01)、一秒用力呼气量(r=-0.204,P=-0.007,P<0.01)呈负相关。
  结论:
  1.借助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早期尘肺的胸膜、肺表面凹陷及小结节进行观察,其敏感性优于高仟伏胸片。
  2.利用CT密度直方图,可以获得CT平均肺密度,可定量了解早期尘肺纤维化进展程度。
  3.多层螺旋CT密度直方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早期尘肺肺功能的状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