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6h】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PNS合并UTI两种分组方式的临床资料比较

2.3 菌群分布

2.4 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

2.5 临床转归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儿童再发性尿路感染的预防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PNS)合并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正确识别UTI、合理选药及提高疗效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21例PNS合并UTI患儿的病例资料。回顾性研究其临床及病原学资料,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PNS患儿合并UTI以学龄前为主,性别比例在不同年龄分布中无统计学意义(?2=3.671,p=0.055)。复发PNS合并UTI发生率较初发PNS高(?2=83.20,p<0.05)。PNS合并UTI的临床表现以无症状尿路感染为主(78.28%)。无症状UTI组中复发PNS和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比例均显著高于有症状UTI组(均p<0.05)。PNS合并再发性UTI的发生率为13.12%,与初发性UTI组相比,再发性UTI组中PNS病程更长(p<0.05),且复发PNS、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Hb下降、补体C3下降的患儿比例及泌尿系统畸形检出率更高(均p<0.05)。PNS合并UTI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66.1%),其中大肠埃希菌(20.5%)多见。各年龄段PNS合并UTI的致病菌仍以G-菌为主,随着年龄增长,G-菌的比例有下降趋势,而革兰阳性菌(G+)的比例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段UTI在病原学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NS合并无症状UTI组和有症状UTI组在病原学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NS合并再发性UTI分离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产ESBLs菌比例均显著高于初发性UTI组(均p<0.05);药敏实验提示G-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较高。PNS合并初发性UTI组和再发性UTI组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中常见G+致病菌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学龄前PNS和PNS复发患儿易合并UTI,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无症状菌尿多见。对停用激素后或正在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出现PNS复发的患儿,均需警惕合并UTI。PNS病程更长、伴随贫血、低补体血症以及合并泌尿系统畸形的PNS患儿可能更易发生再发性UTI。G-菌是PNS合并UTI的主要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耐药性高,且再发性尿路感染患儿可能更易合并产ESBLs菌感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敏感性高,可作为治疗PNS合并UTI的首选经验性抗菌药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