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废名小说的“隐逸”情调
【6h】

论废名小说的“隐逸”情调

代理获取

目录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研究现状梳理

2隐士现象与传统“隐逸”文化精神

3废名隐逸思想的形成

3.1 黄梅故乡与童年记忆

3.2师友周作人隐逸品格的影响

3.3西山卜居的生活体验

3.4 废名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

4废名小说的隐逸情调

4.1隐于自然

4.1.1和谐恬淡的自然意境

4.1.2返璞归真的自然化人格

4.1.3童心童趣

4.2隐于佛禅

4.2.1镜里人生,彼岸此岸

4.2.3 遗世独立,诗化死亡

4.3 隐于梦境

5 时代政治背景下的边缘性姿态

5.1“隐逸”下的沉重与苦涩

5.2“隐逸”姿态的局限与现代性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国隐逸文化源远流长,“隐逸”也早已成为许多知识分子选择的生存方式和审美主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隐逸倾向的作家确实为数不少,毫无疑问,中国现代作家群中,真正首开隐士风当属废名。他生性淡泊,远离尘嚣,常以“深山隐士”自居,同政治和时代大潮保持着适当的距离,由于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以及师承周作人的文艺观,使得他的为人、为文都具备非常显著的出世色彩和隐逸气。他以诗笔禅趣构建了一片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艺术桃园,他创作中的隐逸情调宣示了旷达洒脱、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
  废名的文学之旅是凄清而寂寞的,他以一种纯粹的文学形式,为读者展示了一个镜花水月的世界,其田园牧歌般的幻美情调,洋溢着一种出世情调和彼岸色彩。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梳理了“隐逸”文学和废名小说的研究现状,概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视角、方向;第二、三章,介绍了中国存在的隐士现象和代表的隐逸文化精神,详细分析了废名隐逸思想的形成原因;第四章,结合《竹林的故事》、《桥》、《桃园》、《莫须有先生传》等作品,详细地从隐于自然、佛禅、梦境这三个角度叙述了废名小说中所彰显的隐逸情调。
  最后部分,废名并非是个只会做田园美梦的诗人,他的隐逸也并没完全逃避现实,尤其后期作品中的人民性和现实性的色彩愈加浓厚,然而以前小说中的隐逸色彩却注定了废名艺术价值的永恒。二十世纪以来,一定数量的作家作出了隐逸的选择倾向,意味着特殊时代政治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边缘性的文化姿态,意味着20世纪以来的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的转变,最后结合他们的创作动机和文化心态,进一步分析“隐逸”背后的局限性以及彰显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性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