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刘逢禄《尚书》学研究
【6h】

刘逢禄《尚书》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清代《尚书》学相关研究

(二)刘逢禄及其《尚书今古文集解》《书序述闻》相关研究

1.刘逢禄相关研究

2.《尚书今古文集解》与《书序述闻》相关研究

(三)刘逢禄《尚书》学研究的意义

一 刘逢禄《书》学渊源

(一)刘逢禄生平与学术概述

1.刘逢禄之生平行迹

2.刘逢禄之学问著述

(二)刘逢禄《书》学渊源

1.家学渊源

2.师友渊源

(三)刘逢禄《书》学著作版本概况

二 刘逢禄《尚书》著述引书考论

(一)刘逢禄引书概况

1.《尚书》古注疏

2.清代诸家《尚书》说

3.其他文献

(二)刘逢禄引书特征

1.引书重点:大量征引清四家之《书》说

2.引书方式:直引、节引、简括交叉使用

3.引书态度:主张“集众思”以“扬己说”

(三)从引书反观其主要学术倾向

1.继承家学、述舅父遗说

2.兼收并蓄、采汉宋今古

三 刘逢禄治《书》之经学观念

(一)稽“古”求“是”之法

1.释《书》之“法”

2.回向西汉之“古”

3.通经致用为“是”

(二)变《书》垂戒说

1.传贤变传子

2.王道变霸道

3.“变《书》”之意义

(三)《书序》价值论

1.《书序》作者讨论:孔子在周史基础上所定

2.《书序》所作时代考查:成于《史记》之前

3.《书序》的价值探究:“托诸微言,以示后世”

4.小结:家学传统、儒学嬗变与经典阐释

四 刘逢禄治《书》之文体学意义

(一)论源于《尚书》的“不用韵之文”

1.直言源出《尚书》者九

2.婉言源出《尚书》者四

(二)文质中和之道:以“质”矫“文”

1.“文质兼美”的理想建构

2.“文质相救”的现实游移

(三)价值取向:经学与文学的融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刘逢禄作为清代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关于他的人物生平、思潮背景、思想观念、家学渊源、常州学派、今文经学、后世影响、诗词文等作品以及其他相关整理与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但刘氏的《书》学领域却极少有人涉足,其《尚书今古文集解》和《书序述闻》也暂无专门研究。无论是从清代《尚书》学研究资料整理与成果发现的宏观出发,还是从理清刘逢禄《书》学思想及经学体系考虑,刘氏的《尚书》著述皆具有不少可供发掘的精神财富,而其《尚书》学研究不失为一个可行性较高的切入点。笔者重视在历史情境中理解刘逢禄的学说,故而,研究的态度不在批判而在解释,希望能借此一窥刘逢禄《书》学思想的面貌,并理清其发展线索。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刘逢禄生平与学术概述。首先,在充分了解刘逢禄生平行迹和学问著述的基础上,探析刘逢禄的学术造诣与其家学师承间的密切关系,比如:熏染于西营刘氏家风及庄氏家学、继承自清中叶前之学术、获益于师承友朋之学等。其次,通过对刘逢禄所著《尚书今古文集解》《书序述闻》的版本查考,将附有《校勘记》的《续修四库全书》本作为底本进行梳理和研究,由此搭建从刘逢禄《尚书》学的文献研究过渡到思想研究的桥梁,以助于对《尚书今古文集解》《书序述闻》的进一步研究。 第二部分,刘逢禄《尚书》著述引书考论。《尚书今古文集解》多援引王鸣盛、段玉裁、庄述祖、孙星衍、王引之、江声、蔡沈、庄存与等前贤时彦之说以达己意。从引书内容可见刘逢禄引书的主要特征:首先,在引书的重点书目层面,大量征引王、段、孙、庄清四家之《书》说;其次,在引书方式上,采用直引、节引、简括有机统一的模式;其三,在引书态度上,主张“集众思”以“扬己说”。此外,还可从中窥见刘逢禄治《书》的学术倾向:继承家学,述舅父遗说;兼收并蓄,采汉宋今古。这反映出刘氏在清代今文经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刘逢禄治《书》之经学观念。首先,刘氏在《自序》中表明了自己阐释《尚书》的方法,比如正文字、征古义、祛门户等等,从中可以管窥到:回向西汉之“古”、通经致用为“是”的经学观念,概括而言即稽“古”求“是”之法。其次,刘氏由“《诗》《书》《春秋》归一”的解经宗旨,推演出《尚书》的“三科”之“变”,即以《甘誓》《五子之歌》《胤征》为“《夏书》之变”;以《西伯戡黎》《微子》为“《商书》之变”;以《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为“《周书》之变”。本文以“《夏书》之变”为例,详细阐述其“变《书》说”,这是刘氏今文经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三,刘逢禄在《书序》上用力深而着墨多,凸显了《书序》“讬诸微言,以示后世”的重要价值。他认为《书序》是孔子在《周史》基础上所定,存有值得阐扬的“微言大义”;主张《史记》袭于《书序》;且具有“《书序》存,则《百篇》不亡”,即地位等同于本经等重要价值。他将作者最终归于孔子,将著成年岁归于《史记》之前,其目的在于提高《书序》的地位,将“尊序”“存序”推向极致,以充分发挥《书序》的作用,进而建构《书》学的理论体系,努力树立起经典的权威,以服务于时代(儒学、常州今文经学)的需要。 第四部分,刘逢禄治《书》之文体学意义。在千古不易的“文源五经”说的影响下,刘逢禄结合刘勰“文笔之辨”的观念,提出“文源《诗》《书》说”。他在《八代文苑叙录》中分析了文体源流与《尚书》之间的关系,罗列了十三种“不用韵之文”,其中九种直言、四种婉言与《尚书》的渊源。论述中涉及“文质之争”这一经典而重要的论题,他主张以“质”矫“文”的文质中和之道。这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了经学与文学间互渗融通的学术价值取向,是一种带有时代特征的经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