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工程技术及当代价值研究
【6h】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工程技术及当代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修筑与运输

2.1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发现

2.2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修筑-改善-改线

2.2.1 黔滇公路的修筑

2.2.2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修筑与改善

2.2.3 G320国道改线

2.3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运输

2.3.2 “驼峰航线”运输时期

2.3.3 中印公路运输时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勘察设计

3.1.1 道路因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3.1.2 选线原则

3.2.1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择址

3.2.2 滇缅公路时期的筑路手段

3.3 数据采集

3.3.1 数据采集

3.3.2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工程概况

3.3.3 G320国道工程概况

3.4.1 平面线形

3.4.2 纵断面线形

3.4.3 横断面线形

3.4.4 参数对比分析

3.5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与G320国道工程难度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安全性评价

4.1.1 安全评价模型选取

4.1.2 IHSDM系统概述

4.1.3 事故预测模块

4.1.4 设计一致性模块

4.2 安全评价前期准备

4.2.1 路段介绍

4.2.2 模型建立

4.3 事故预测

4.3.1 新建事故预测评价

4.3.2 道路A全线事故预测分析

4.3.3 道路A改善部分和道路B原始部分事故预测分析

4.4 设计一致性评价

4.4.1 新建设计一致性评价

4.4.2 道路A全线设计一致性评价

4.4.3 道路A改善部分及道路B原始部分设计一致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仿真实验及数据分析

5.1 行驶轨迹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5.2 实验设计

5.2.2 GMC十轮大卡

5.2.3 仿真场景建立

5.2.4 实验方案

5.3 弯道路段车辆行驶轨迹变化规律分析

5.3.1 上行方向行使轨迹变化规律分析

5.3.2 下行方向行使轨迹变化规律分析

5.4 弯道路段车俩行驶冲突区域分析

5.4.1 上下行方向行驶轨迹对比分析

5.4.2 车辆在“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弯道行使轨迹冲突区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上的排水系统

6.1 山区公路排水的特点

6.2.1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地形、地质及水文特征

6.2.2 排水沟

6.2.3 涵洞

6.2.4 挡土墙

6.3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思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对当代的启示

7.1 工程意义及历史价值

7.2 筑路英杰与民族精神

7.3 工程艺术与路域文化

7.4 遗址的当代价值与开发保护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二十四道拐”是黔滇公路上的重要关隘。“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与川黔公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以及“驼峰航线”构成了“中国抗战生命线”,担负着运送美军援华物资的关键任务,是联系滇缅公路与西南大后方及各战区前线的重要纽带。本论文从工程技术角度对“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线形和构造物展开研究,并探索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首先,本文洋细介绍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时代背景、勘测选线、修筑过程和运输量,明确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改善工程是以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人民为主力军实施完成的。
  其次,通过现场勘测调研,对“二十四道拐”的技术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并就工程量而言,对比分析“二十四道拐”与G320国道的施工难易程度。通过综合考虑线形指标和工程量,证明抗战时期“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选线具有必然性和绝对性。
  然后,为评价“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线形协调性,论文利用IHSDM安全评价软件的事故预测模块和设计一致性模块对“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全线及改善部分线形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分析“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上弯道各个断面的车辆横向偏移量,得到行车规律和行车危险区域,以此评价驾驶员在“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上的行车安全性。研究表明,“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作为一条非常特殊的军用公路,在当时具有良好的线形设计和行车安全性。
  再次,通过分析“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沿线排水系统及挡土墙,说明面对紧迫的战时环境和黔西南区较为复杂的地理条件时,“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既实现了及时通车的战略目标,也兼顾了公路的可持续发展。“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沿线精妙的排水设计保障了公路路基及边坡的稳定性,为现代山区公路排水工程及边坡防护工程提供了技术借鉴。
  最后,论文总结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所蕴含的工程启示和人文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对“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对“二十四道拐”的研究具有弘扬民族精神及启示当代公路建设的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