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与水的有机联系——滨水空间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6h】

城与水的有机联系——滨水空间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 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城市的发展

1.1.2滨水城市的优势

1.1.3滨水城市的建设热潮

1.2研究的意义

1.2.1滨水城市发展的需要

1.2.2城市生态保护的需要

1.2.3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

1.3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1.3.1研究的特点

1.3.2研究的方法

1.3.3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研究

2.1滨水区

2.1.1滨水区的分类

2.2滨水空间

2.2.1开放空间

2.2.2开放空间的特征与功能

2.2.3滨水空间的定义

2.3城市设计方法概述

2.3.1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

2.3.2城市设计的目标、价值取向

2.3.3滨水空间在城市设计尺度下的构成

3 城市与水的内在联系及其现状问题

3.1水与人的联系

3.1.1水与人的生存

3.1.2水与人的文化

3.1.3水与人的情感

3.2水与城市的内在联系

3.2.1水与城市的发展

3.2.2水与城市生态系统

3.2.3水与城市景观

3.3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

3.3.1滨水空间与河流水体缺乏联系

3.3.2滨水空间与城市缺乏联系

4 城市与水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4.1神话时代

4.2工业时代以前

4.3工业时代及以后

4.3.1工业时代

4.3.2后工业时代-滨水区的复兴

4.4滨水空间设计的新发展

4.4.1新理论的发展

4.4.2新的滨水区城市设计

5 恢复滨水空间与河流水体的有机联系

5.1降低护岸与河流水位的高差

5.1.1河流流域整体治理

5.1.2河道设计

5.2护岸的亲水性和人性化设计

5.2.1护岸的平面设计

5.2.2护岸的断面设计

5.3护岸的生态化和景观化设计

5.3.1护岸的生态化设计

5.3.2护岸的景观化设计

6 恢复滨水空间与城市的有机联系

6.1滨水空间与城市的实体联系

6.1.1保留足够缓冲空间,建立滨水廊道

6.1.2以绿径或其他线型空间联系城市与滨水廊道

6.1.3滨水空间的交通组织

6.2滨水空间与城市在功能的联系

6.2.1决定滨水空间用地功能的因素

6.2.2滨水区用地功能布局的原则

6.2.3滨水空间功能的控制

6.3加强滨水空间与城市文脉的联系

6.3.1寻找滨水空间的场所精神

6.3.2塑造滨水空间的空间感

7 结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永不焦虑的山水。 对高山流水的欣赏,畅游山水之间的舒怀,对我们来说,这些心理反应无需后天学习,它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早在我们还在虚无中等待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时,水就拥有与我们心灵共鸣的力量,无论其沉静或灵动,无论在黎明或黄昏。 也许,在人类已能征服太空的今天,我们对于山水已无需过多的敬畏。自然正无可避免的失去她的神格,仅凭一次洪水泛滥就能使我们诚惶诚恐、祝天祷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山水的沉静,仍能以其独特的力量抚慰我们的焦虑。 对滨水空间的研究工作已有很多,但如果单就滨水空间进行探讨往往容易流于狭隘。因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滨水空间在城市与河流之间的位置及其所承载的功能—联系滨水城市与河流水体。 同时,为了论述的逻辑与条理,文章主要运用了分析法,将滨水空间的问题以空间位置为划分分为滨水空间与河流水体、滨水空间与城市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 在首先界定了文中主要概念的定义和尺度后,文章随即提出了主要的问题:现代的滨水城市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正在减弱,使滨水空间也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 接着,文章于前人经营城水联系的经验中寻找指导,并得到了最新的水利方法和城市设计思想的指引。 最后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即解决问题,找到加强滨水空间与水体的联系及与城市的联系的方法,笔者在探讨中主要借鉴了当代水利设计和滨水城市设计的优秀例子,同时引入了包括景观生态学、美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期望能得到相对绝对、能用于在设计中提供帮助和参考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也结合自己调研所得,运用先前得出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