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校园景观的整体设计——校园景观中的外部空间设计
【6h】

大学校园景观的整体设计——校园景观中的外部空间设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 言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校园景观对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1.1.2我国亟需提高校园景观设计水平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空间的概念

1.2.2大学城的概念

1.2.3校园空间的概念

1.3文献综述

1.4研究的方法

1.5论文结构安排

2校园公共空间形态发展回顾

2.1西方校园公共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

2.1.1大学城

2.1.2学院村

2.1.3城市中的大学

2.2中国校园公共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

2.3中西方校园公共空间形态的对比

2.3.1封闭与开放

2.3.2边缘与中心

2.3本章小结

3 我国校园景观设计发展的现状

3.1管理层面的问题

3.1.1校园景观设计建设缺乏持久稳定性与持续性

3.1.2校园景观设计建设缺乏有效的规范要求和法律条例支持

3.2建设层面的问题

3.2.1校园景观建设千城一面

3.2.2校园景观建设存在盲目西化

3.2.3校园景观设计中滥用拼贴和符号

3.2.4校园景观建设忽视传承

3.3本章小结

4校园景观整体设计原则的总结

4.1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4.1.1尊重自然,根据环境选择设计要素

4.1.2与公共艺术有机结合

4.1.3适当添加建筑小品,延续公共记忆

4.2彰显个性的设计原则

4.2.1在布局中融合学校的历史文脉

4.2.2塑造标志性的意象符号

4.2.3恰当地运用隐喻手法

4.3遵循使用者参与的设计原则

4.4本章小结

5 校园景观设计的实证研究

5.1外国案例分析: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大学的景观设计

5.1.1校园整体景观感受

5.1.2校园景观设计者及其理念

5.1.3学校文化及其景观反应

5.1.4校园景观设计的经验借鉴

5.2国内案倒分析:重庆科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5.2.1学校发展背景

5.2.2重庆科技学院的发展定位

5.2.3重庆科技学院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5.2.4重庆科技学院景观设计原则

5.2.5重庆科技学院景观设计重点

6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6.1尊重地方历史文脉

6.2体现学校文化个性

6.3营造环境空间特征

6.4反映时代文明进步

7结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为了推动城市整体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改善大学环境,较大规模地启动了大学城建设。校园景观设计是大学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建设速度较快和更重视单体建筑等原因,校园景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校园景观建设在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某些学校新校区的景观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老校区的景观设计也出现了退化。针对以上情况,本论文拟对校园景观整体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因为只有对校园整体规划外在的表现形态进行研究,并找到其内在的控制与联系因素,才能更好地对校园景观做各种恰当的处理和艺术安排,创造出符合师生需求的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体现的校园公共空间。
   本论文的研究从校园景观设计的实例出发,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重庆大学城等校园景观的现状调研,以及对国外校园景观设计发展演变的比较,试图发现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的问题与不足,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应用原则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国内大学城的校园景观建设有所帮助。
   本论文首先比较了国内外校园景观不同的历史渊源以及各自的景观表现形式,进而指出在校园建设中单纯的模仿或照抄它园——无论从社会发展需求还是从地方文化差异看,都是不适合的。论文还总结了校园景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校园景观建设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总体而言,我国校园在快速的建设中,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视还是不够,设计中直接搬用和模仿的多,精心设计的少,对当地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条件的考虑不足,也较少结合校园文化和学校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论文还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校园景观建设可能的改进方法和途径。本文认为校园景观不单是塑造形体和外观,更应当体现和承载文化。从过程而言,校园景观乃至整个校园文化气质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形成过程,校园景观设计也是一个逐步完成的长期过程。因此,校园景观设计应当先整体规划再单项设计,不能奢求把国外几十年的艺术设计发展历程在短期内完成。在校园景观整体设计中应当契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明晰学生公共活动的具体要求及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情形,并加强该区域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保障区域环境的自明性、永恒特性和场所历史文化特质,从而形成丰富多元的艺术形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