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家支”观念对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影响研究——基于L县、S县6个彝族村寨的实地调研
【6h】

“家支”观念对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影响研究——基于L县、S县6个彝族村寨的实地调研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 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家支”

1.2.2村级治理

1.2.3社会资本

1.2.4多中心治理

1.2.5乡村精英

1.3研究内容、方法及理论工具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3.3研究的理论工具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国外研究综述

1.4.2国内研究综述

2 凉山彝族“家支”概况

2.1“家支”起源

2.2“家支”特点

2.2.1血缘传续性

2.2.2地缘聚居性

2.2.3传统权威性

2.2.4相对封闭性

2.3“家支”在凉山彝族社会资本结构中的地位

2.3.1血缘关系网络:父子连名谱系

2.3.2基于血缘认同的高度信任

2.3.3共同认可的规则:“家支”习惯法

3 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现状考察:6个村寨的实地调研

3.1体制外精英治村

3.1.1德古主导型的村级治理

3.1.2经济能人主导型的村级治理

3.2体制内精英治村

4“家支”观念对当下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影响

4.1“家支”观念对当下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促进作用

4.1.1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4.1.2激发政治动员的作用

4.1.3加强社会稳定的作用

4.1.4增强文化凝聚的作用

4.2“家支”观念对当下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负面影响

4.2.1干预选举公正,弱化乡镇指导

4.2.2等级意识制约乡村民主

4.2.3群体争斗影响社区团结

5 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发展与完善

5.1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发展趋势

5.1.1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社会资本变动分析

5.1.2德古主导型——经济能人主导型的转变

5.1.3体制外精英——体制内精英的转变

5.2完善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思考

5.2.1“家支”文化中的现代治理因子

5.2.2凉山彝族乡村的社会资本重构

5.2.3凉山彝族乡村多中心治理的实践思路

6 结论与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展开▼

摘要

自我国实行“乡政村治”的农村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管理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成了村民自治的主体,在日趋多元化的治道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自主治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下,其乡村治理活动的自主性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传统文化观念在治理过程中影响着各自的制度设计与秩序形成,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类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家支”文化在凉山彝族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凉山彝族的“家支”文化获得了新的生机,传统的彝族“家支”观念迅速活跃于凉山彝族社会中,“家支”活动逐渐频繁,“家支”的传统治理经验对凉山彝族村级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L县、S县的六个彝族村寨的村级治理活动为对象,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文化人类学考察法来研究“家支”观念对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界定主要概念,确定研究方法及研究理论工具,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家支”起源及“家支”的主要特点,分析“家支”在凉山彝族社会资本结构中的地位。第三部分,根据田野调查及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从公共权力支配者角度来把握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现状,归纳它们的村治特点。第四部分,分析“家支”观念对当下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影响作用,主要在于归纳“家支”观念在村级治理中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第五部分,探究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发展趋势,在社会资本重构过程中,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经验来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第六部分,进行研究总结,找出不足,并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家支”观念对凉山彝族村级治理活动发挥着影响作用,在村域社区公共生活中存在着积极与消极效应;通过社会资本的重构,可以限制“家支”观念的消极效应,扩大其积极效应,优化“家支”治理功能有利于推进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发展与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