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图像的狂欢:读图时代的城市与建筑设计
【6h】

图像的狂欢:读图时代的城市与建筑设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1 图像与消费社会

2图像时代的来临

3图像: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媒介

4作为城市象征的建筑空间生产

5城市与建筑:全球化格局中的视觉消费

6图像的盛宴:2010上海世博会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展开▼

摘要

在后现代境况中,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发展革新,新的视觉文化崛起,图像时代来临,彻底改变了图像自身的释义系统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图像成为可以直接操作和传播的资源和媒介,导向了“量”的无限增殖,以及视觉审美的泛化。图像符号的象征价值和意义袭入日常生活,在不同的语境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城市、建筑及其设计。图像的视觉直观性和大众媒介化使得对于城市与建筑的体验、感知和想象无一不依赖于图像建立的符号解释模式。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异被消解。图像化的城市和建筑试图成为设计实践的价值和导向,同时也成为图像符号意义进一步播撒的媒介。由此,读图时代的城市设计倾向于建立在符号的视觉表意之上,塑造出迥然有别于其他时期的城市形象和空间。而大众文化和数字图像技术对建筑设计的介入则更进一步将建筑作为载体,以图像化的手段和理念,再现视觉符号的意味,并加速着建筑的生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与建筑的物质属性使得一切相关讨论都脱离不开当下的消费社会背景。一方面,城市与建筑空间作为商品被生产;另一方面它们作为城市地方形象价值的符号载体被象征化,成为在全球化境况中塑造特异性,创造地方认同的公共资源。在这一语境中,图像符号意义的生产受困于消费文化逻辑,成为城市与建筑设计过程中附加的交换价值,而失去了其自我批评、自我衍生的功能。城市与建筑设计所呈现的面貌不再是使用功能的结果,而是视觉消费的表征。
   本研究在阐释图像转向和消费社会的背景下,作为日常生活体验的场所和可消费的商品,城市与建筑设计图像性转变的机制、实践和价值。其中将讨论后现代图像符号意义生产的全新框架,及其借由大众媒介进行的空间性生产。城市与建筑在这一过程中,由实体的建造趋向了象征表意的建构,并结合大众艺术的手法发展出不同的设计策略。最后指出对地方的回归可能是把握这种转变的关键,并重点结合上海世博会建筑实践进行论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