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1-05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从"互联网+"时代媒体的表现入手,运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下的新闻传媒在新闻价值取向方面的变化,并结合实例予以总结,归纳出新闻价值取向在时新性、接近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因此,回归到理论层面,探索把握"互联网+"时代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对更好地指导当年的新闻传播工作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不能够僵化的看待新闻价值,而应该主动探索新时代下新闻价值的取向,形成科学的体系,从而反哺新闻实践。
  • 摘要:艺术品,藏之,久而弥珍.科技新闻作品,能否当作艺术品来收藏,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然而,就新闻本身的特性而言,时常有"时过境迁"之嫌.往往是一条新闻一旦公之于众,也就成了"明日黄花".让科技新闻作品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与渗透,让受众喜闻乐见并收入囊中.如此,科技新闻即如同艺术品那般成为人们可收藏之物了,既可以是纯物质品上的收藏,也可以是精神意识上的收藏。应提升科技新闻工作者的写作、创作的手法,用艺术的手法来装点科技新闻作品,其目的正在于此。要求科技新闻工作者具有科学的胆识—不畏传统、不畏教条的科学精神,既要大胆地创新,又要有“亘古不变”胆量。
  • 摘要:近年来,我国出现多次反对PX项目建设的群体性事件,PX项目陷入一闹就停的困境.消除国内民众对PX项目的误解,使其建立理性认知十分必要.大众媒体构建在矛盾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新闻框架的角度,探索权威媒体人民网PX报道的特点及不足,以优化争议性议题报道,提升科技传播水平.媒体的框架平衡设置和整合非常重要,人民网要积极担任中介调停者,缓解通过聚众散步游行反对PX这种群体行动直接向政府施压的现状。人民网PX报道的新闻框架凸显了“科学普及”框架,却缺失了“风险沟通”内容,反而强化了民众的抵抗情绪。网络媒体报道信息来源要多元化,提升新闻话语的科学性,报道事实不仅要符合客观实际,更宏观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生动的新闻采访报道案例,就新闻策划采访报道创新谈几点认识.科技类纸媒要运用“互联网+”创新策划新闻,打造多媒体联动平台;创新策划采访报道,吸引受众“眼球”,做出具有鲜明科技特色的新闻稿件;科技类媒体要创新新闻采写角度,关注、寻找有科学意义的争论的热点话题,满足读者的需求。总之,对于科技类传统媒体来说,要做专业的宣传,要精确传播,以用户为核心做好策划采访报道的每一环工作,并做深、做透,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摘要:航天科普传播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航天领域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的科普传播现状,分析在新媒体语境下航天科普传播优秀个案(航天科工海报、南航大学生微视频),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案例;故宫淘宝、张召忠B站直播),并针对当下航天科普提出优化传播策略.建议改变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目前直播技术、VR技术、微视频技术蓬勃发展,航天科普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增强在场感和互动性,提升航天科普的传播效果。传播事件可以做议程设置,主动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利用这些热点事件来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相较于其他科普体系,航天科普传播的体系相对不健全,内容、平台、专业人员、技术等都相对欠缺,在体制创新方面以及对优势资源的配置上,航天科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从业人员也需要对自身的媒介素养加以提升。
  • 摘要:农业类自媒体可以认为是个人或团队通过明确自我意识和传播对象,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类自媒体传播平台.农民是农村科普信息应用的决策者、参与者、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在科普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正确引导农民,充分发挥自媒体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推动作用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建议动员社会资源力量,建设农村科普信息化保障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自媒体的辐射影响力,引导农民成为自媒体参与主体。总之,自媒体是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应当充分运用这一手段,不断加大自媒体对涉农科普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成为自媒体建设主体、参与主体,实现农村科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服务农民,为农民、农合组织等提供系统、及时、方便、准确、实用的服务,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果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 摘要: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得公民逐渐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传播方式的改变、媒介生产形式的多样化也对科技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山东5.7亿非法疫苗案"为例,探讨当面对一瞬之间就可能被引爆的网络舆情时,如何在传播面临失控、谣言肆虐,甚至舆论无秩序的情况下,提升科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应,最大程度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消除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应针对不同的舆情阶段,适时调整报道内容,提高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能力,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力度,增强科技新闻报道的“融合”意识,加强科技新闻报道的厂度和深度。
  • 摘要:传统媒体多年来的事业化性质使其在转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然而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产业化管理的探索为如今传媒领域的转企改制做了铺垫.然而,从事业到企业的转变仍然带来企业的阵痛,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就必须在产业化发展上找好出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探索规范化的资本运营策略、进行精细化的媒介资源配置、采用多元化的经营管理策略、形成市场化的企业运作模式.传统媒体在转企改制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要想实现顺利过渡,必须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产业化经营将是传统媒体维持生存和迸发新活力的关键一环。
  •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户被赋予了内容主动选择权,可以在媒体平台上进行在线互动并成为信息传播主体,而随着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的信息传播不再被空间与时间所局限.打破时空藩篱的用户能够在移动媒体终端同时建立熟人社群和陌生人社群,以此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连接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海量信息与兴趣组、社群内部成员的互动,用户能够获得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加分众化、更加精准的文化认同.此外,移动媒体的用户在网络经济时代成为消费的主体,其社群担任了用户以及消费者的角色,社群的文化和情感需求开始对生产商进行媒介生产的过程产生影响.但同时,移动媒体时代的媒体变革因其便捷性、开放性的特性,也引发了用户过度依赖于媒体、碎片化信息泛滥及信息过载等问题.
  • 摘要:《照亮新闻深处》是北京广播市场唯一的一档新闻类科学栏目,本文依据《照亮新闻深处》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思路引出了"生活科学"传播理论,同时还将科学传播的几种常见模式进行了对比,并将近期的节目内容进行了列举,这样可以使得读者更容易明白《照亮新闻深处》的制作模式以及科学传播在时下的进展程度。《照亮新闻深处》可以说是广播类节目在科学传播与新闻传播道路上探索的第一步,将来还要继续把科学传播放在社会进程中,构建有温度的新闻语境来传播科学.
  • 摘要:当今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快节奏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数字信息时代中最受欢迎的信息传播手段.本文面对当前科技传播的新形势、新特点,对新媒体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一些粗浅分析,提升科技期刊的科技传播能力,使科技期刊在数字信息时代对科普宣传工作更加有效、广泛.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科技期刊向数字化出版顺利转型,科技期刊在信息化时代的科普宣传中必将继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期刊完成数字化出版转型后,可以充分的利用自身优势,以新媒体形式,有效的覆盖受众人群,广泛传播科普信息,实现科普信息资源共享;社会环境监测和舆论监督,推进社会改革和进步;普及文化教育,传播科学知识,传承历史精髓,倡导社会文明;休闲娱乐,提供精神粮食。
  • 摘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更是传统媒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随着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进入了微时代.信息大爆炸既为科技传播带来了机遇,又带来挑战,如何及时、准确、前瞻性地把握微时代的科技传播导向,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在内的一系列传统媒体应辨伪存真、稳扎稳打、寻求突破,主动挑起正确引导舆论的重担.在网络媒体推动下,传统媒体除了继续保持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之外,更要突破传统介质形态,寻找新的媒介融合形式,稳固和拓展受众群体。应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建设,提升传统媒体科技传播能力。传统媒体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不能仅仅满足于科学技术具体知识的普及和科技宣传目标的达而是要利用新闻报道、深度分析等各种形式增加公众对科技的理解、认识、思考,从而提升公众运用科技参与事务的能力。
  • 摘要:随着互联网,尤其是无线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兴起.这一局面给传统科技媒体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同时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思维入手,分析了传统科技媒体具备的优势和亟待补齐的短板,为传统科技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扩张提供了策略建议.传统科技媒体应准确定位自身优势,适应传播模式变化,抓住新媒体及时、互动、多媒体融合的特点,提升自身影响力,策划观点清晰、立场明确的文章或新媒体产品,提升新媒体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 摘要:广义的虚拟现实技术早已应用于新闻传播中,其中具有代表性应用有虚拟场景仿真、数据可视化、虚拟演播室、头戴式虚拟现实新闻阅读器.针对虚拟现实新闻发展过程遇到的新闻生产效率、新闻制作形式、新闻真实性3方面困境进行讨论,并阐释虚拟现实新闻对新闻行业、社会活动形式和受众认知习惯可能产生的影响.虚拟现实新闻仍于发展阶段,需要相关行业公司积极参与其中,合理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丢失虚拟现实新闻核心价值。随着虚拟现实新闻影响力增强,需要警惕逐利行为对虚拟现实新闻行业的破坏,适应新的社会活动形式,充分认识虚拟现实新闻对受众认知能力的更高要求。
  • 摘要:“科技传播+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科枝传播”,媒体人依旧迷茫。自媒体为公众参与科技传播创造了理想的空间,无中心、无权威的自由参与,参与者不受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立场等的限制,公众可以利用自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进行科技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供了公众科技话语表达的自由,克服了其他参与形式无法逾越的局限,为科技传播和科技决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大量的公众参与可能引发的舆论失控,许多不实的科技信息也在自媒体空间流动,谣言横生,威胁着科技传播的质量,使公众参与科技传播的效果得不到发挥。另外,自媒体科技传播中公众参与的盲目从众行为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这种情况在科技领域尤其突出,由于普通公众科技信息的不足,往往选择从众,甚至还有可能发展成盲从,从而加剧了恐慌程度。从这个意义而言,自媒体作为公众参与科技传播的平台,尚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公众参与的规范性和参与的积极性都需要提升,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科技传播领域与其他的领域相比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科技传播的同时,也需要尊重专家的专业判断,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另外,公众通过自媒体参与科技传播所产生的舆论需对科技发展和科技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这样才能保持公众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 摘要:科技传播对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传播需要公众广泛参与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自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公众参与科技传播的途径.以"科技传播中的公众参与"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媒体的背景,结合近年来发生的自媒体科技传播公众参与的典型案例,分析自媒体科技传播中公众参与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自媒体与科技传播的有效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众参与型科技传播成为科技传播的主流.公众通过自媒体参与科技传播的积极性高,参与意愿强,不同科技领域呈现出公众参与程度不一的状况.自媒体科技传播的公众参与也存在着参与盲目、谣言传播等问题,自媒体作为公众参与科技传播的平台,尚有需要完善之处.公众参与的规范性和参与的积极性都需要提升,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公众通过自媒体参与科技传播所产生的舆论需对科技发展和科技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这样才能保持公众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 摘要:过去半年中,"韩春雨事件"成了国内科技新闻的一大热点.韩春雨从"崛起"到"陨落",媒体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新兴自媒体.这一事件一方面显示出在社交媒体时代自媒体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先天性优势,形成了自媒体倒逼传统媒体的态势;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国内媒体在报道科技新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包括自媒体在新闻传播操作专业性方面的先天性劣势.科技新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技术的专业性探讨与新闻的专业性操作缺一不可,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多方采访调查,应该秉持价值中立的客观立场.科技新闻报道同样需要讲好故事,但比讲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科学传播规律,那就是它的科学性,包括专业、准确、严谨,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此同时,学业有专长,术业有专攻.现代科学的专业化细分程度不断加深,专家只是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权威的发言权,不存在所谓的万能专家.科技报道要找同行的真专家进行评论,绝对不能专家不"专".
  • 摘要:来自于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生活各方面的科技传播需求在当代呈现出普遍而多样的特征,这也推动当代科技传播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实践更加活跃,传播形态更加丰富,传播关系也更加复杂.当代科技传播研究也面临着向理论深化和学科创建的重要转变,整合分散于各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弄清当代科技传播的问题结构、确立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框架体系,是目前阶段科技传播研究深化发展的三大基础任务和推进科技传播学学科创建的三大基础工作.为了推进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科技传播研究需要将分散于科技情报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创新研究、传播学家、新闻学等相关领域以及关于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技术传播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对科技传播的各类"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把科技传播基础理论研究、传播实务研究、实践发展研究、宏观问题研究作为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4个关键领域.依据问题的结构规划科技传播研究的框架体系,进而通过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发展研究和政策研究,推进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促进科技传播向科技传播学的发展。
  • 摘要:本文期望从科学传播视角关注转基因问题,诸如媒介对转基因议题如何呈现?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收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等.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科学报》和"果壳网"在转基因议题呈现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这两个媒体在转基因报道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长处和不足.简要来说,《中国科学报》的转基因报道主要长处在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报道比较深入和充分;"果壳网"的主要长处在于,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即时性的意见讨论平台,有很好的互动作用.但与此同时,这两个媒体的转基因报道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中国科学报》的相关报道不重视个人及团体的声音,"果壳网"的转基因议题讨论则呈现出嘈杂化的草根倾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转基因议题在媒介中的呈现不够全面、清晰,而且无益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科学传播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民权利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决策进程中.媒介的内容呈现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应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学术的关注.
  •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媒体因其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科技传播也迈入了崭新的时代.传统媒体因其权威性、优质内容、专业化团队等仍具有极大优势.研究新媒体时期的科技信息的传播无论是对于提高科技传播的效率还是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上都有重要作用.《科技日报》自2016年6月1日开始了移动媒体环境下的媒体融合实践,不是以移动媒体替代传统媒体,而是二者融合,线上线下联动,成为一个综合的全媒体,这样才更加有生命力.对于传统媒体团队提供的内容进行精挑细选、深度整合、重新加工、精做标题;移动媒体呈现报道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形成合力;传统媒体和移动媒体联动报道,互相补台;除了传统媒体团队提供的内容外,移动媒体也坚持内容为王、加强策划,并且发挥优势,反哺纸媒;各个平台的移动媒体分别用其所长,行其所能,通过种种努力,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为《科技日报》拓展读者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摘要:新媒介环境下,科技传播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型的社交网络.以微信平台为例,"果壳"微信公众号是做科技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果壳"公众号削弱了科技报道中存在的易读性问题,为提高科技传播效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依靠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易读性角度对"果壳"公众号进行文本分析,从而挖掘其成功的原因.“果壳”公众号能在科技类微信公众号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它能把乏味晦涩的科普文章变成了通俗有趣的百姓语言,优化了科技传播的传播路径。它擅长把枯燥晦涩的科技知识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出来,拉近了科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距离,使科技精英文化走下神坛,使受众乐于阅读,乐于传播。
  • 摘要:区别于专业科普作者、媒体科普等传统科学传播者,近年来新出现的科学传播中介组织更具有3个方面的特点:在组织架构上,与政府机构不同,新型科学传播中介具有鲜明的非政府组织色彩;在组织目标上,与科学家组织不同,新型科学传播中介更强调传播效果,注重求同存异,强调"信息对称传播,谣言止于透明";在组织建设上,新型科学传播中介普遍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和媒介常识,能够熟练运用传播规律及方式方法.重视新型科学传播中介的出现,将推动传统科学普及向新形态的科学对话演进.它发挥着不同于以往政府型中介、科学家中介的功能,需要引起各方普遍重视,并通过制度建设、资金扶持,助其形成气候,真正成为科学传播中的生力军,培养一批既具备科学精神、科学常识,又有科学传播热情并能够从中获得社会认可的专业人才。
  • 摘要:通过科技报进行科技传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科普信息化背景下,全国科技报这一支重要力量不容忽视,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报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分析科技报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打造互联网生态系统、进行硕层设计等具体对策,试图为探究新形势下运用科技报面向农村开展科技传播提出思路.建议将科技报列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为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础,将科技报纳入中国科学文化传媒集团,对科技报中科云媒互联网生态系统建设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内容建设、平台整合、数据库建设、站点建设等工作。总之,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报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让科技报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早已由单一的网络媒体向全媒体转变.在人人都是编辑记者的时代,如何更好地认识新媒体的时代特征,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引领现代舆论主战场.要认识网络传播的特点,注重传播效果,深入了解和抓住用户心理,分享偏好,找准活跃时间段线上线下互动,增加用户黏性。在新媒体时代,要做好采编工作,应持续关注和报道热点新闻,并作出快速反应,从自身媒体定位特点出发,选取适当角度做独家报道,充分满足精准用户的阅读需求。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影响力。要抓住新闻亮点,做好标题,使其成为沸点。要讲究真实性,理性科学,客观真实传播信息,才能真正形成有效传播。
  • 摘要:科技传播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对社会大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已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尤其是受到互联网冲击,我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与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报纸作为老牌传统媒体,其科技传播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仍然深受公众垂青.报纸媒体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创新科技传播方式,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传播生态,才能够在当今的媒介传播格局中寻求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风调雨顺”的传播环境;报纸媒体也应改变传播理念 ,注重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引进人才,打造服务型媒体。树立正确的传播生态意识,营造浓郁的崇尚科学的氛围,引导公众对大众传媒科技传播权威性、公信力的信仰。同时,呼吁国家尽快制定实施《全民阅读法》,在阅读载体上倡导公众回归印刷媒体阅读。
  • 摘要: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撬动汽车技术的新一轮革新,智能互联将引领新一轮汽车技术发展潮流.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智能互联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大数据及其媒体效应,提出了作为"第四屏"的车载信息系统将促使汽车电子从功能型逐渐转变为信息服务交互型以及有望逐渐发展为四轮上的智能终端的观点,最后阐述了智能互联汽车能够提供的各视听娱乐、移动通信、智能驾驶、汽车服务、汽车安全等数据化媒体服务.车联网背景下汽车产业的变革,将为数据化媒体服务带来杀手级用户体验,带来新战略、新机遇,是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媒体内容服务在未来所展现出的一项最值得期待的探索方向。
  • 摘要:本文结合2015年院士增选报道具体分析了我国报业转型与融合背景下的坚守与创新的路径在坚守上应确保所刊发的内容符合规范,事实准确,要能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另外还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业务导向作用;在创新上应加强新闻生产的组织与策划,把新媒体作为发布的首要平台,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手段.
  • 摘要:自媒体潮流涌动,笔者也投身其中,选择了市场空白的科技人文类微信公众号作为实践的方向,注册了名为"科坛春秋"的微信公众号,以返璞归真的心态来选取一些网络、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以及自己和同事们采写的优秀稿件.在科技传播中,公众作为利益相关方总是表现出巨大学习欲望,但是科研工作者出于各种原因与新闻界、科技界沟通不良,这种沟通模式至今尚未理顺,长期呼吁的科研科普化沟通机制也一直没有落实到位,在发展过程中,笔者又陆续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与粉丝零距离交流,根据粉丝需求采写原创文章和选择优秀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海科协和上海科技报社十分支持科坛春秋微信公众号的发展,2015年年末,科坛春秋微信公众号被公众和专家评选为上海十大科普微信公众号,很多科学家和科技新闻界的老前辈给了科坛春秋很多的帮助.但是在采编过程中,笔者也有反思,比如辟谣文章的撰写问题,现在公众对于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非常关注,一些谣言传播速度很快,但是辟谣的文章传播效果不理想.此外,过去的科技传播门槛被打破了,人人都可以是科技传播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未来的走势会如何,科技传播领域的重新洗牌会如何进行,都有待观察.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传播手段的更新换代,传统媒体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科110》的观众主要是农民,是根据受众需求来制作的一档农业节目.在策划选题方面《农科110》主要选择农民在种植、养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但存在选题太泛的问题,传统的传播手段要以内容为王,要选择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来围绕阐述;组织拍摄方面,节目属于农业类节目,写实镜头比较多,要认真做好拍摄场记,在画面的处理上要学会构图,提高拍摄水平,争取高效率地完成拍摄;后期制作方面,主要是以表现真实的农事操作为原则,虽然不需要太多包装,但是就本节目而言,也存在太枯燥的问题,要根据节目的具体需求适当添加字幕,在拍摄到的画面不足以表现节目内容时学会运用动画,并适当配以声音来烘托氛围.电视节目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在各个环节多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才能把节目越做越好.
  • 摘要:科普信息化是科学传播的载体,科技馆在借助科普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有效实现科学传播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方面的推进作用.文章从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科普信息化与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对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探讨,进而对科技馆如何借助科普信息化推进科学传播的有效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应培养科普专家型人才以及信息技术人才,建立科学传播平台,拓宽科普内容的表现形式。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一定财政补贴。相信在借助科普信息化的推动下,科普信息化将成为科技馆科学传播高速腾飞发展的翅膀。
  • 摘要: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桥和船,科普是一个有着实际意义的话题.科普杂志作为有效的传播载体之一,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和多元化新媒体技术的公开挑战,在出版市场中定位单一,发行量严重缩水,发展一路受阻,一度陷入了新的瓶颈期.若想在全媒体时代坚守本位,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借助新媒体工具来发现新的发展契机,转型与创新是必选之路,通过媒介融合为科普期刊发力,巧用创新理念让科普杂志重获新生,不拒绝、不排斥,与数字媒介和谐共处才是拯救颓势的有效路径.应对刊载内容作调整更新与板块策划,确保内容独创的同时,适度增加其趣味性和可读性。找准市场定位,将纸面内容借助互联网这一优势平台推至线上。借助微信、微博等提高杂志本身的知名度,真正意义上打响科普品牌战。培养全能型编辑队伍,在内容结构和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
  •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动力和支撑,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近科学、了解科学、热爱科学,进而学会运用科学,就成了科技传播的主要任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让移动媒体渐渐成为公众获取新闻资讯、扩大社交沟通、进行娱乐消费、开展网络金融、实现自我价值等生活形态的主渠道,这为科技传播带来了一个新思路.应加强移动媒体建设,同时也加强对移动媒体的监管,培养高素质科技传播人才,提高全民科学意识。总之,移动媒体是把“双刃剑”,它为科技传播打开新局面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要发挥移动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优势,加快科普资源建设,让大众了解科学,热爱科学,让学科学成为一种常态,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基础。
  • 摘要:科技传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适应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而动漫因其生动的视听奇观,丰富的信息资源,真切的感染力等特点,逐步成为社会重要的信息媒体形式之一.唯美的卡通人物,梦幻般的华美场景,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梦想,如此充满趣味的表现手法,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与运用,善于从中挖掘它与科技传播之间的结合方式,用科学的、艺术的形式将动漫结合到科技传播的渠道中,对两者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更易于大众所接受.建议推动科技传播事业与动漫产业的多方面合作,创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优秀动画,加强科技传播队伍中的动漫技术建设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的传播优势,开展有主题的动漫科技传播活动,调动受众参与热情,宣传科技理念。
  •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人们进入新媒体时代.社区报成为中国媒介转型期下一种新的媒体形态."社区报"词汇的创造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教授肯·拜尔利曾提出,社区报发行量应该在3万份以下.这份着眼于"小众"的报业类型,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出与美国不同的特点.以北京当地的社区报为研究对象,以对比分析法、深度访谈法、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新媒体背景下社区报的运营模式进行梳理,分为独立发展模式和合作模式,运营主体多为报业集团和传媒公司,通过分析不同运营模式的优劣势,研究发现合作运营模式是社区报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具体运营层面,各大社区报向网络端和移动端转型.通过对比不同社区报的新之处,从受众、内容、技术、管理的角度指出可供社区报参考的创新路径.社区报可以与政府合作,以受众为中心,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规律,在内容、技术、管理方面予以强化,内容的风格上多思考,渠道上多合作,受众上多联系,技术上多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
  • 摘要:本文以ResearchGate、GoogleScholar、百度学术和ResearchID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为例,通过研究其提供的学术功能和学术指标介绍其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并选用杰青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科研人员的学术平台使用情况,以深入了解平台之间的差异与特点,从而为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学术平台进行科技传播提供了借鉴.通过分析发现,GoogleScholar充分体现了传统搜索平台的实力,文献来源众多,类型丰富,存在很高的应用价值。百度学术作为中国排名第一的搜索引擎百度旗下的新服务,对于中文文献的支持具有先天的优势,并且容纳了国内用户最为关注的8种期刊索引和核心目录的收录情况。数据来源广泛,对于中文期刊文献的覆盖率要远远高于GoogleScholar。ResearcherID是基于WOS用户认证的学术平台,因此主要收录外文文献,使用范围不广,但收录文献的影响力较高。以上学术平台在在不同学部科研人员中均得到了小同程度的使用,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对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学术平台开发者提供了借鉴。未来的学术平台应进一步完善数据库,拓展文献类型,增加网页容量,更多的提供社区化的学术交流,从而在促进科技传播的道路上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 摘要:历时17天的里约奥运会报道,央广网发力移动端,着力打造"能听又能看"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本文着重介绍了此次奥运报道期间央广网以声音为特色、构建符合"广播+互联网"特征的奥运会特色报道实践,就新媒体时代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央电台特色的"新型广播"之路提出了思考和建议.通过利用手机直播功能,为广播增添画面感,增强了用户黏性和带入感。央广网的里约奥运会报道,在广播节目二次传播和视频化路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事实证明,受众需要新形态的传播和新路径的表达。传统广播借助新媒体的技术,能够走得更快、走得更远。广播节目视频化的突破,也值得在未来进一步加以尝试,让媒体融合之路不断深入。
  • 摘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技术等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技传播格局也在发生改变.但是,不管怎么变,媒体依然是科技传播的主渠道.本文分析了媒体科技传播内容创新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症结,并据此提出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路径建议;指出当前媒体科技传播的内容生产依然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挖掘,科学、权威、专业、独特和有用户需求的内容创新,依然是媒体科技传播无可替代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应持续强化媒体科技传播创新意识,通过创新独特、满足用户需求的媒体科技内容,强调要注重科技传播导向、科学性、个性化、针对性,并触及用户"痛点",注重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和手段创新的结合,创新内容呈现形式.同时,提出建立媒体科技传播创新联盟、建立科技传播创新专项以及强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服务功能等建议.
  • 摘要:本文试图从科学家与公众互动的视角探讨转基因科普的困境.在对待转基因等一系列争议性议题方面,公众会采用认知捷径来处理复杂的信息,同时他们还受到动机性推理和证实性偏见的影响。科学传播的情境牵涉到文化和价值的问题,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是被框架化的,不存在没有框架的信息,因而在转基因科普方面,应该从信任的构建、对证实性偏见的抵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让公众作为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科学传播过程中来。在开展转基因科普方面,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科普策略。在个人特质层面来说,要通过改善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促进公众参与科学来实现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此外,破解转基因科普被极化的困境也需要在信息气候方面采取措施,让转基因科普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于媒体报道,同时框架理论和涵化理论在促进公众对科学态度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媒体上有关转基因等争议性议题的报道大多数以负面为主,因而科学传播者应该主动发起议题,对转基因科普进行议程设置,主动介入传播过程,促进有利于转基因科普的信息气候。
  • 摘要:本文梳理了海内外媒体网络视频直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出网络视频直播给科技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对丰富科技报道的形式,拓展影响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对科技资讯网络视频直播的传播模式进行探究,提出通过直播国内外重大科技事件、活动现场、专访热点人物,提升科技资讯直播的影响力.通过鼓励科学家、专业人士走进直播,及时解惑辟谣,加强科技资讯直播的传播力。注重科普性和趣味性,加强科技机构与媒体的合作提升科技资讯直播的服务力。
  • 摘要:物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传感器新闻也逐渐进入传媒业领域.本文通过分析传感器新闻这一新兴模式对媒介生态的建构,总结其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传感器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传感器新闻在部分程度上拓宽了新闻源,对整个传媒新闻及资讯生产环节及流程进行了重新建构,也必然逐步的对媒介生态进行改变。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及深入,传感器新闻,扩充了新闻选题的范围,拓宽了新闻报道的疆域,加强新闻报道精准度和新闻真实度,将新闻源涉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地为受众的生活提供服务,突发事件提供新闻源的功能将日益凸显。传感器新闻在未来会成为传媒业的主力军。
  • 摘要:主流报纸(大报)是高端、权威、可信度大的传媒,它是文化及发展、繁荣的主体和客体.大报是科技传播的"航母"和科学课本.提高国人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推进绿色发展并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大报是主力,其科技传播须繁盛,贵在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与优质供给,让读者有收获.文字优美、信息准确和科技传播高品质是大报之优长,大报的科技传播应有"温度"、有实效,其科技传播需靠谱、强势.科技传播无小事,力保大报科技传播品质,应当关注、做好其细枝末节.相关事实显示,增加大报科技传播的吸引力、渗透力与效力,要在提质、增效的同时,锁定、做好科技传播的细部,保证大报品质,进而保持大报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美誉度,这是一些报社的当务之急.保持、提高大报的传播力,实现其价值,其科技传播字、词、句,量的单位乃至标点符号等都需依法、依规,不可粗糙、随意.因而,有关的报社、报人当下功夫提高本报的科技传播品质和文化供给质量,以保护读者的利益,使之有更多地分享,继而赋予读者力量、益助社会全面进步。
  • 摘要: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糅合了媒介事件中"加冕"(coronation)、"竞赛"(contest)和"征服"(conquer)3个传统脚本,且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特点.本文分析新媒体语境下美国总统大选报道策略,包括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大数据信息方式呈现以及社交媒体影响力营销,进而解读大选报道中主流媒体对总统候选人小骂大帮忙的隐秘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被美国新闻业界奉为圭臬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大选报道中有限的腾挪空间.特朗普截断了媒体渠道和受众之间的天然联系,完成了对受众注意力的直接控制。新闻报道缺乏对候选人的强力追问。
  •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的4个维度(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传播效果)着手,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其中包括促使了"慕课教育"和"自媒体"的诞生,推进了"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信息"的推送,助推了"工作模式"的转变和"阅读模式"的改变,引起了"数字鸿沟"的扩大和"传播秩序"的困境.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有利有弊,要利用智慧来趋利避害,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让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充分为人类服务。
  • 摘要: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3月31日,《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积极推进"互联网+出版"."互联网+出版"是互联网对出版业的一次变革,也是出版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推进"互联网+出版"的实施,需要在变革思维方式、加快产业链升级、发展新兴业态及商业模式,探索“免费+广告模式”“电商模式”等多种模式,最终实现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在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媒体逐步实行战略化转型;传统媒体战略转型并不是水到渠成,融合的大潮难免泥沙俱下.应对挑战,不能脱离期刊,必须以刊物为本,走媒体融合之路.对创刊36年的《科学之友》来说,一直在思考,并不断探索适合科技传播的新路径.强化编辑能力,精编公民科学素质读本;重视数字化转型,抢占移动新阵地;以科普日为活动契机,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创意、阅读大赛。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后,如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健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也成了制约发展的关键一环。项目落实是机制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用人机制要着力转变,建立起人才管理体系;要创新采编流程,通过采编、传播流程改造,建立全天候、全流程、一体化的新媒体采编体系,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发布通道的灵活多样,把及时、参与、互动等可以体验的媒介产品提供给受众。
  • 摘要:从事科技传播领域工作的记者编辑介于科学家和普通大众之间,他们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科技浪潮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和培养记者编辑的科学素质,成为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目前世界上主要研究机构开展的科学素质测试情况,特别是总结了近年针对公民科学素质领域和科学教育领域内所取得进展,尝试构建有关记者编辑的科学素质指标体系,尝试为提升科普能力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未来,新媒体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更有利于传播和获取科学信息,加快培养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是科技记者编辑等媒体职业的科学素质,从而实现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科学素质全面升级。
  • 摘要:从整体来看,全国科技报大多处于发展焦虑与发展方向选择混沌期.以面向农村、为三农服务的大多数没有事业经费供养的科技报,在国家对农业实施全覆盖、系统化、社会化的财政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政策的推动下,科技报传统服务三农的有偿技术服务面与范围不断狭窄化.科技报因其纸质媒体的物化特性与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现实发展环境.其生存与发展受社会现实环境的制约与限制,并为社会现实环境改善提供有效服务.科技报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立身于社会现实环境,熟知社会环境,立足于为社会现实环境改善提供有效服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要从学习、期究、熟知、遵从政策导向做起.认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认真体会国家发展方略,努力熟知和遵循社会发展趋势,探索并争取早日具有社会发展视阈,摸索出一条适合报社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
  •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字已不能满足受众需要,人们更倾向于对图像的解读和挖掘,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现代人进入"读图时代"."读图时代"下,图片以其独有的优势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渐有扩大之势.户外广告、媒体头条的发展也使图片更加丰盈.但在图像传播过程中,由于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使图片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起到提示和警醒作用,更好地指导生活.建议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网络管理,更好地发挥制度约束作用。在:“读图时代”,需要用理性的观念对待,既不能全盘吸收,亦不能因噎废食,一味否定。在使用图片时,要考虑“度”的问题,让图片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 摘要:我国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的理论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需要找准约束,不断突破,加大融合,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及其中国式的话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现状的描述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国话语体系的内涵建设不足和中国话语体系的形式建设不足.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涉及两个方面;其一,内涵建设,也即中国话语体系的内容构成、价值取向、逻辑顺序;其二,形式建设,也即中国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手段、形式、载体建设.科技传播在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影响力建设中的功能和贡献表现在以下3个层面;内容层面,科技传播将对中国话语体系在内容层面进行转换,从而使其更容易被民众理解、接受,并内化于行为之中;载体层面,中国话语体系的传播可以依赖于多元、高效的现代传媒载体,使其时时、处处都可被接触到,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增强其影响力;系统层面,对应于中国话语体系的多层面性,科技传播建构也将呈现出一种系统性.
  • 摘要:大数据、云计算受到高度关注,已经逐步渗透进社会方方面面,引起了深刻变革.从科技传播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分析、论述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科技传播的影响.面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带来的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的日益缩小,政府再也无法像传统时代那样依靠信息的不对称性,采取强大的舆论压制手段,将各类突发事件迅速平息。唯有真正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利用大数据、依靠大数据,给群众以真相,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为避免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政府部门亦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重视舆情监控,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对历史海量数据的分析比对,对于易发、高发事件采取全面监控,并实时预警,对于具备相关特征的事件信息的出现,系统应及时发出报警信息,有关人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控制其蔓延发展。这点对于我国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的社会管理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 摘要:虚拟现实(简称VR)技术成为众多媒体的选择.VR技术的发展契合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的观点.以VR技术与新闻传播的融合(VR+新闻)为探讨对象,论证了VR新闻传播是读图时代的再一次媒介延伸.对VR技术的起源、发展、特点进行阐述,并且对"VR+新闻"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的特点、应用、其引发的革新进行分析,对它符合当今读图时代趋势和是再一次媒介延伸进行详细论证,最后从媒介延伸理论展望VR新闻的未来发展思路,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技术短板、推广普及等风险.VR新闻是新闻可视化趋势的一种创新手段,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许多种可能性,新老媒体都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来发展自身。紧跟科技发展动态,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媒体从业者应当对科技的进步秉承全力支持的态度,并且合理地运用到新闻领域中来,从而做到双赢。
  • 摘要:近年来,以多媒体、跨平台、多渠道、可视化、大数据为特点的融合媒介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成功发射,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体跨界联合,用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创新报道方式,全面展现这一重大新闻,这无疑是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新闻报道的一次成功尝试.应改变科技新闻报道的叙事模式,增强科技新闻文本的可读性;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实现作品的可视化、立体化。科技新闻传播者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渠道优势和丰富的用户资源。在科技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体应当做好“守门人”,及时澄清新媒体平台上的“伪科学”和“伪技术”的传播。
  • 摘要:2016年已然成为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元年,沉浸式体验"席卷"各个行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虚拟现实技术也给传统新闻带来了颠覆性改变和突破性发展.本文基于前人对虚拟现实新闻的研究成果,对虚拟现实新闻的本质根源进行讨论,阐述虚拟现实新闻在本源、制作流程、价值选择上对传统新闻的继承与革新.以此为基础,重点探究虚拟现实新闻在真实性、效率、内容质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寻求更好的发展.人们应当保持冷静,警惕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和专业问题。新闻从业者应积极学习新兴技术,全面增加自己职业技能,成为新闻多面手的同时,也要经受住每一次技术革新带来的诱惑。而广大受众在面对愈发“华丽”的媒介,也应有意识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最后,如何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新闻服务,而不是让新闻在技术的洪流中“画地为牢”是值得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 摘要:随着技术革命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传播秩序被新媒介进行了分解,传播要素随之也被重组,与此同时,媒体目标受众的角色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被动接受者"逐渐转换为"主动参与者"和"信息生产者",受众广泛参与到了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媒介内容的生产当中.新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抛弃了传统的线性、单向的传播,而是将受众作为传播主体,赋予受众同等的信息表达地位、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能动的信息生产权,同时,传统的信息生产者在新媒体平台中转变为了平台维护者的角色.对受众角色转变的现象进行阐述,并分析其背后媒介更新、技术革命和媒介生产方式转变等的原因.毋庸置疑,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角色转换代表着媒介主体的让渡,是受众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受众主体角色转换也带来了网络暴力和网络的民粹主义倾向等社会性问题.
  • 摘要:近年来,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在达到顶峰之后遭遇新瓶颈,而网络直播技术的兴起为观众和粉丝开辟了网络实时互动娱乐的新天地.以优酷平台推出的《潜行者计划》为例,分析网络直播技术对真人秀节目带来的多元化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布局是整个传媒产业前进的方向,电视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地加入网络直播技术来增强互动。网络直播平台打破了传统的真人秀节目格局,将真人秀节目融合网络直播节目特色后从电视屏幕引入了网络视频直播窗口,根据两者融合的程度或者合作的方式,可以将目前直播平台上播出的真人秀节目分为合作式和替代式两种。在网络直播平台上播出的真人秀节目无论是节目制作方式还是节目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甚至对传统真人秀节目的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真人秀节目还是网络直播平台都将继续在这个全媒体的潮流中相互改变和融合,使真人秀节目形态继续被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也使网络直播平台的价值得到更有效的运用。
  • 摘要: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影响了人们看到的"世界",引导着人们对于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的今天,新媒体无论是对于线上群体性事件还是网络舆论的影响都不容忽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提醒人们,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结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影响.2016年2月7日前后由支付宝、微信、QQ各出奇招,集五福、摇一摇、红包雨的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超过了春节联欢晚会的热度,被人们调侃为"春节新习俗".由于新媒体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于传播内容的控制和把关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媒体还应该发挥原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全面深度的报道相关内容,引导舆论的健康化,重塑主流舆论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结合了新媒体互动技术,恰当的运用会使得传播效果大大增强。同时新媒体的互动特点,也让媒介的议程和受众的议程连接,传播过程中便随着媒介设置议程和受众反映议程,这种及时的反馈,使得新媒体可以不断调整后续的传播行为和传播内容,生产出吏加符合受众口味的“议题”。
  • 摘要:科学技术的传播效果,不仅会影响科学技术本身的作用,还会影响其社会价值.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类期刊等这类传统的科技传播形式,常常涉及专业知识与术语,除本专业研究人员外,公众并不知道这些术语的专业背景和内在含义,也很难理解这些术语和知识,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导致公众无法通畅、有效、便捷地获取科技信息.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等科学传播作品,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情感因素作用于人的感性认识,让公众觉得"科技有意思".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让科技传播的载体更加多种多样,艺术展现形式更丰富。拥有了艺术魅力的科技传播作品,用艺术表现中的情感因素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进而影响公众的思想、情感乃至行动。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让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广泛,让公众感受科学的魅力,让科学方法的应用更加合理,正确,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素质.
  • 摘要: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1976年,《人民日报》首次对袁隆平及其团队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随着时代的流转,袁隆平的媒介形象在革命话语中萌芽,在贡献话语中初步建构,在创新议题中凸显,在全球化时代丰富,至今已成功建构起一个家喻户晓的人民科学家形象.其形象的建构过程中紧扣时代精神,主流媒体的典型形象建构以集中报道的模式为主,报道议题以事迹传播为基础,逐渐趋向多元,叙述视角也趋于多元,从国家叙事走向日常生活。尽管袁隆平在不同的时代折射出了不同的形象侧面,该形象核心依然是永葆本心的“人民科学家”,人民性是其在不同时代中仍然绽放光芒的根本保证。
  • 摘要:本文从"互联网+"与全媒体出版的特点出发,分析国内外全媒体出版的发展动态,探讨基于数字内容生命周期的管理思想,评析数字延伸结构的模块化全媒体出版平台,最后还提炼出提升全媒体数字出版的创新服务模式,希望为未来全媒体出版提供创新发展思路.出版机构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驱动力,建立模块化整合的集“内容+渠道,终端+用户”为一体、具有开放闭环和完整生态的全媒体出版平台,融合目标用户群体出版消费的多维需求,逐步迈向知识服务新领域,方能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复合出版”的目标,引领新闻出版业坦然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困境和挑战,最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物和电子阅读工具的逐渐风行,加之现今快节奏的阅读要求,读者对传统期刊的期待早已不限于纸面,基于不同网络平台的数字化期刊产品随之出现,传统期刊的互联网转型也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国外期刊互联网转型的一般形式包括整合资源,由纸质出版改为网络出版,延长纸质出版发行时间,发展互联网广告投放等形式。新闻类期刊需寻求业务中心转型;专业化期刊打通线下变现渠道进行转型;而生活服务类期刊则抓住区域化服务特色进行转型。期刊的互联网转型彻底打破了“定时出版”的仪式性和积累性,信息泛滥爆炸,消解了期刊一贯的独立色彩。而就在一味迎合互联网阅读要求的过程中,期刊网站同报纸网站、新媒体网站、视频网站等等之间的区别度越来越小,期刊本身所具备的所谓深度和分众的差异化特色被几乎全面抹杀。这是否是期刊所期待的互联网转型结果?还是说这根本就是迎合现代商业价值所陷入的转型误区?当前即使是转型期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仍然还没有哪种互联网期刊能够做到独树一帜,表现出比纸媒网站更为优越的特色,也因此,对于国外期刊的互联网转型也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 摘要:自媒体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科学传播的标准和规则,同时也对科学记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舞台.在自媒体时代,成功实现转身的科学记者仍然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最佳"中间人".科学记者要实现从“翻译”到“连接”的转身,除了所服务的传统媒体的调整与转型,关键还在于自身的改变。科学记者应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实现华丽的转身;由于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传播渠道的多元性,将促使他们成为能够跨媒介平台工作并熟练掌握多种媒介载体的新闻人;由于自媒体所带来的传播去中心化和开放交互性,将迫使他们在议题设置和采编报道上更加精益求精,从而更好满足受众需求。事实上,对于科学记者而言,自媒体的勃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公众对科学所表现出强烈求知欲,正是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公众所反映的需求,让他们不断调整前进的方向,让科学传播的效果变得更加精准;而科学家的热心参与,不仅让他们改变了新闻采编方式,甚至影响到了新闻的议程设置,从而让科学传播的质量不断提升。
  •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日益显著,并且在科技传播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社交媒体和科技传播的概念做了范畴的界定,其次介绍了科技传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同时结合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进一步解析科技传播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受阻问题,最后提出如何借助社交媒体进行科技传播的几点建议.应完善社交媒体中的科技信息传播平台,构建符合社交媒体用户“意义结构”的内容,加强社交媒体中的科技信息“推送”,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制定分众传播方案,在内容构建、传播形式、发布时间上做相应的调整。借助社交媒体的“分享互动”功能,鼓励受众分享文章,实际上运用人际间口碑传播,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成为科技传播的受众。总之,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推进科技传播,最重要的是坚持受众本位,从用户需求出发,构建与用户共同的符号码本,实现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提升受众分享的概率,最终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 摘要:本文在梳理有关媒介融合、媒介形态演变的国内外理论、观点,及总结媒介形态演变的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认为融合是媒介形态演变的手段,而分化才是媒介形态发展的最终结果.媒介融合与媒介分化都是媒介形态演变中不可缺少的进化进程和机制,如果没有媒介形态最升始的分化状态,媒介融合就无从谈起。在媒介形态刚开始分化的阶段,传统媒介之间虽然是界限分明,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内容共享等方式进行初步的融合共享。在互联网技术取得突破后,新兴媒体出现的频率加快,媒介的融合速度加快,但是各个媒介本身的独特性却愈发明显了,媒介也被融合成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种类。从这个意义上说,融合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