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6h】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角度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社会保障

2.1.2 社会保障支出

2.1.3 宏观经济效应

2.2 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综述

2.2.1 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

2.2.2 社会保障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

2.2.3 社会保障支出的消费效应

2.2.4 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

3 社会保障支出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新视角

3.1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1.2 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

3.2 公共财政理论

3.2.1 公共财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2.2 公共财政的职能

3.2.3 社会保障支出是公共财政职能的必然要求

3.3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政策的理论基础

3.4 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分析框架--新视角

3.4.1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3.4.2 理论分析框架的说明

4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政策的制度背景

4.1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及其改革

4.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4.3 中国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4 小结

5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效应

5.1 引言

5.2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的关系

5.2.1 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劳动决策

5.2.2 社会保障制度下的退休决策

5.3 中国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覆盖情况分析

5.3.1 总体形势

5.3.2 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覆盖情况分析

5.4 实证分析

5.4.1 基于1978-2008年的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经验

5.4.2 基于1999-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经验

5.5 小结

5.5.1 全国水平分析

5.5.2 省际水平分析

6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

6.1 引言

6.2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

6.3 实证分析

6.4 小结

7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

7.1 引言

7.2 社会保障与消费关系的理论依据

7.3 中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7.4 实证分析

7.5 小结

8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8.1 引言

8.2 社会保障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8.2.1 作用机制之一:社会保障--物质资本--经济增长

8.2.2 作用机制之二: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8.2.3 作用机制之二:社会保障--经济增长

8.3 实证分析

8.4 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目录

展开▼

摘要

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评价,在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论文以此为研究主题,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从总需求的角度入手,论文初步建立了一个社会保障支出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依次实证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收入差距效应、消费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最后对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作出评价,并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国家制定恰当的社会保障支出政策及有关政策组合提供一定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论文主要运用时间序列方法,检验了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城乡收入差距、消费、经济增长效应,基本研究结论为:
   (1)从全国水平分析,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的正相关关系,协整系数为0.0908,说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促进就业的效应非常微弱;从省际水平分析,我国地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量之间存在正向协整关系,但各省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中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西部省市不显著;
   (2)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存在从社会保障支出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长期以来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为之一;
   (3)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负相关,但是二者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社会保障支出挤出了居民消费,但并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因为,我国居民不愿消费的主要因为在于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预期比较大;
   (4)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不明显。
   整体来看,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在经验结果上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效应不明显。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加快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特别是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的改革,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力争尽快到位,增加透明度,以减少居民预期的不确定性,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让居民有安全感,随着国家社保支出的增加,居民才愿意消费,最终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第二,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覆盖到城镇各种非正规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小城镇农村居民,实现基本制度全民保障,推进社会保障各分项目的全国统筹,最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社会保障范围的扩大必须依靠政府公共财政的推动,各级政府应当多考虑民生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管理费用支出、限制政绩工程等,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第四,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特别是要对贫困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积极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新技能,增强他们适应技术变化的能力,从而增加就业选择机会,增加就业收入,这对缩小贫富差距、扩大消费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尝试建立较为系统的社会保障支出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总需求的角度入手,初步建立了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维护社会公平从而推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框架,希望为实证分析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提供理论分析依据和逻辑思路。
   第二,按照本文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力图在研究视角上和研究内容上有所拓展:①就业效应,有关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关系的经验研究文献,忽略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直接影响,更多的是隐含在财政支出里。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一个简单的分析模型,分析就业量和社会保障支出及其它变量间的关系,以此检验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②城乡收入差距效应,从迄今的研究成果看,有关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③消费效应,国内外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分别注重了社会保障支出和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本文把不确定性和社会保障支出纳入一个计量模型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④经济增长效应,为了更好反映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以及检验中间作用路径是否通畅,本文试图突破前人的分析思路,社会保障支出不仅仅是中间变量,还作为直接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把社会保障和它影响的中间变量一道纳入一个框架里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作为国内相关问题研究中具有前沿性的学术探讨,作者希望借助本研究工作拓宽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宏观经济效应问题的研究视角,深化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理论的研究体系。
   第三,得出新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促进效应非常微弱;社会保障支出挤出了居民消费;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不明显。新的政策含义在于:除了依靠政府公共财政的推动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外,必须加快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收入,这对缩小贫富差距、扩大消费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论文的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