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设计视角下重庆山水城市意象塑造研究
【6h】

城市设计视角下重庆山水城市意象塑造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两江交汇、大小山脉纵横的自然基础赋予了重庆优美的山水格局,城市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建设也与这种山水格局相呼应。从城市总体发展、布局到城市的空间环境,都力求“自然、城市、人”三者的和谐相融,重庆城市因此有了“山城”、“江城”的美誉,市民也在传统城市空间中拥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方向感。但随着重庆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追求高速度与粗放式外延拓展的模式,忽视了城市内部空间的精细优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提倡多元融合的同时,也造成不少地域特色受到冲击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的问题。面对“现代与传统”、“地域化与外来化”的种种矛盾,人们在城市中归属感降低。早在20世纪60年代,凯文·林奇就指出人与其所处的城市环境具有双向作用,即表现为城市意象,而通过人类对环境的调整,可以使环境与人类的感知形态和抽象过程互相适应,也就是说,城市意象是可以被塑造和优化的。
   “活着”与“生活”的关系就如同“空间”与“场所”的关系,前者仅仅都是作为物质实体层面的存在,而后者需要融入精神层面的内涵,是前者的升华。重庆是一个文化底蕴多元且厚实的城市,延续这些文化、彰显重庆山水城市特色,建立起人与空间环境之间更好的关联,塑造一个完整的、有特色的重庆山水城市意象,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促因。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脱离了最初片面关注物质形态和追求实用主义的模式,更多地以人为本,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方面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的综合研究。基于此,本论文期望从现代城市设计视角出发,探寻重庆山水城市意象的塑造方法。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相关的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作为整个研究的基础,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城市意象和山水城市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分别从城市意象、美学、城市设计三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理论方法。
   第三章针对山水城市意象的内涵进行解析。首先对传统城市意象进行再认知,理解其与山水城市意象的差异,然后论述了“美学意义”、“山水意境”这两个山水城市意象的内涵。
   第四章是关于重庆山水城市意象的现状认知,即:首先通过文献资料对重庆山水城市总体意象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然后通过对实地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总结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重点在于构建重庆山水城市意象要素体系。通过现状反映出来的意象要素分散、意象要素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优化要素体系结构,得到一个更理想的城市意象地图,以此指导方法研究。
   第六章在现状分析和体系完善的基础上,结合多个案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塑造重庆山水城市意象的具体方法。
   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语。首先总结了本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然后对重庆山水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做出了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