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绿道“基因”移植的城乡空间有机脉络重构模型研究
【6h】

基于绿道“基因”移植的城乡空间有机脉络重构模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2 初始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1.3 思维与视角的切换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城乡空间重构

2.1 重构的逻辑起点

2.2 城乡空间的演变机制

2.3 空间重构的思路解析

2.4 空间重构的演进分配

3 绿道“基因”提取与移植

3.1 绿道的源起与概念

3.2 绿道的发展进程

4 城乡空间重构的有机脉络模型

MOREMORE LESS

4.2 模型概况

4.3 模型的理论原型

4.4 模型的空间机制

4.5 模型的应用方式

5 模型的应用——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5.1 应用说明与任务分析

5.2 发展概况

5.3 城乡空间资源现状

5.4 城乡空间发展概况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永川区市域山体资源属性整理表:

2. 永川区市域河流资源属性整理表:

3. 永川区市域空间优势资源明细表:

4. 行政村撤并一览表:

5. 中心村、行政村规划一览表:

6. 行政村发展规划一览表:

7.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展开▼

摘要

统筹城乡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基本任务,也是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期,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步踏上了建设全民小康社会的发展之路。然而,随着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城市功能构成越发复杂,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背后,一个积蓄已久的矛盾正在急剧膨胀。
  计划经济时期,一切重要生产要素配置都以城市为核心,工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城乡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倾斜,矛盾由此产生。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出现严重的二元化发展趋势,城乡经济收入差距逐年增大,城乡发展效益失衡、各种社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时至今日,这样的对立已然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巨大障碍。
  为此,党中央适时的提出了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试图通过统筹配置城乡资源要素、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积极引导城乡共建协调一体化机制来缓解对立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呼吁社会各个领域各显神通、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
  论文对城乡空间重构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展开的,充分利用了城市规划领域对城乡空间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从空间的角度提出了应对城乡空间二元结构的解决方案。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从传统空间研究套路出发,对城乡空间演变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此同时,论文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当前规划的热点领域,结合绿道在空间上优势属性,创造性的提出了以绿道为实体印证参照的有机脉络空间重构模型。
  有机脉络空间重构模型的推导来源于两条思路。
  其一,从城乡关系演变的客观属性与动力出发,分析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不同时期表现在空间上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城乡空间的结构关系进行预测,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网络空间结构关系,并从构思推演和理论借鉴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然后将网络结构比对现状的空间结构,提出了要实现两者之间的顺利过渡,最好的方法是在现状对立的城乡空间之中引入介质空间,发挥“承上启下”的媒介作用,重构城乡之间密切的关联。与此同时,针对该介质空间的特殊作用,提出了其空间功能构成的五大功能模块,作为其构成的理论依据,对其定性。
  其二,针对介质空间的理论构成依据,寻找一种对应的空间映射实体,作为介质空间空间形态与特征的参照,以达到对该介质空间空间定型的目的。论文选取了以绿道为参照实体,提取了绿道在功能扩展与形态演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客观规律,总结成为绿道“基因”的三个内涵,分别对应了绿道在空间形态特征、空间构成属性与空间作用机制上的三项基本属性,并将之作为对介质空间空间属性和特征,即定型的依据,同时对这种参照和移植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
  通过将以上两条思路推论结果进行融合,即对介质空间的理论定性和空间定型的统一,提出一种新的介质空间概念,即有机脉络的概念。最后,再依据思路一中对城乡空间重构的构思,提出本文的核心成果,即有机脉络空间重构模型,并对模型的理论构成与空间机制分别予以详细的阐述。
  有机脉络模型最核心的作用有三个方面。首先,引导城乡空间关系从二元分异过渡到一体化,建立起城乡空间相互渗透的网络空间系统。其次,借鉴绿道的属性,对城乡空间的优势资源和关键资源予以系统的整合,保护和开发。最后,梳理整合乡村优势力量,引导建立乡村空间发展的基本格局,为乡村发展提供依附和支撑。
  有机脉络模型的构筑既遵循了城乡空间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又融入了绿道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优势,思路清晰而又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对于我国城乡空间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很好补充和完善,同时也从另外角度挖掘了绿道功能与作用发挥的新衍生领域,对于绿道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