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昭君变文》的民间写作与文化学阐释
【6h】

《王昭君变文》的民间写作与文化学阐释

代理获取

摘要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在后世得到不同阶层的关注与描写,并因此赢得了广阔的文化书写空间与生命力。在昭君故事流传过程中,以昭君故事为载体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数量众多,如诗、词、曲、赋、变文、传奇、小说、散文、戏剧等。通过对昭君母题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与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昭君故事在后世的书写主要有两种形态:追叙与重构。以追叙为主的文人写作作品主要体现在唐宋时期大量文人创作的昭君诗词及散文作品中,如李白的《明妃曲》、杜甫的《咏怀古迹》和王安石的《明妃曲》等。该类作品具有较强的政治场域性。而以重构为主的民间写作,则多以其民间化的视角还原、补充塑造昭君这一形象,从而使我们在历史真实与文本叙事的断裂中发现其创造的价值,即以平等、真诚、乐观、悲悯、同情的书写态度还原了被国家意志湮灭了的真实的昭君形象,使其不仅具有英雄的气质胆略,又不失其来自民间的小女儿性情。而《王昭君变文》在众多昭君叙事的民间写作中更具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首次以鲜明的民间意识、民间写作立场对昭君故事进行历史重构,从而从文人墨客的政治化书写中脱颖而出,显示出鲜明的民间性,并使我们透过《王昭君变文》更深刻的理解民间,这一为主权话语与政治意志边缘化的群体的情感、意志、愿望与追求。因此,《王昭君变文》不同于传统文人写作的贵族精英式政治书写,而是带有鲜明的民间写作立场与写作态度。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的角度对其分析,进而我们发现《王昭君变文》深层的文化学内涵:民间在对昭君故事的历史重构中产生的群体身份认同,以及传唱消费中的集体无意识,即民间参与历史创造历史的宏大叙事理想与政治热情,以及在这种创造历史的个体英雄情结背后潜藏的政治失语与诉求表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