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模式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6h】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模式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语简表

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模式的临床疗效分析

第二部分 骨水泥分布模式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综 述 PVP 与PKP 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增高,PVP作为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OVCF)的治疗取得明显临床疗效。但在PVP术后随访结果发现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报道逐年增多。根据目前文献报道,对于PVP术后是否会增加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可能性还存在分歧。但很多学者通过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尸体模型生物力学、临床非随机回顾等研究等后认为骨水泥的分布和形态是导致相邻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body fracture,AVF)的危险相关因素之一。目前对于不同骨水泥分布是否对本身手术椎体产生不同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止痛效果、影像学改善,乃至影响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发生等情况,国内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PVP治疗术后椎体内不同骨水泥的分布状况进行分组研究分析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一步病例队列随访研究。通过本研究达到以下目的:1、比较术后团块状和海绵状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的临床疗效及进一步讨论分析两者间存在的差异。2、分析术后团块状和海绵状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与新发AVF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PVP术后新发AVF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PVP术后AVF的病因及预防等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⑴选取本院骨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单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98例。手术前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影像学改变(包括VAS评分,侧位X线片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根据术后每个椎体的骨水泥分布在CT的表现,按照骨水泥的弥散体积与注射体积的不同比值将98例患者分为团块状组(A组)和弥散状组(B组).记录两组的骨水泥注射量、术后患者疼痛改善率及影像学等改变。结果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评价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⑵选取本院骨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单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98例进行随访研究。根据根据术后CT或X线骨水泥在椎体分布模式将98例患者分为团块状组(A组)和海绵状组(B组)。通过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复查胸腰椎X线或CT等影像学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邻近椎体的变化。记录两组发生继发骨折位置、数目及椎体继发骨折的时间间隔等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继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继发骨折的时间间隔。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①两组术前和术后VAS评分的差异均存在统计意义(P<0.05);两组间VAS评分平均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后缘高度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均存在差异(P<0.05);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椎体中部高度平均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 (P<0.05)。两组间椎体后缘高度平均恢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椎体后凸Cobb角术后平均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团块状组(A组)骨水泥注射量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变化及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术后与术前差值)成正相关(P<0.05),而与术后后缘高度变化,(术后与术前差值)无相关性(P>0.05)。海绵状组(B组)在一定范围骨水泥注射量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后缘高度及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术后与术前差值)均无相关性(P>0.05)。④随访研究中,排除5例随访失败,其余93例纳入最终统计分析。A组43患者中发现10个(23.3%)患者继发椎体骨折,其中8个患者(18.6%)发生在相邻椎体。B组50患者中发现有4个(8%)患者新发骨折,其中2个患者(4%)发生在相邻椎体。两组继发椎体骨折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发现新发骨折的平均时间为90±49.98天,其中出现相邻椎体骨折的平均时间是78.75±49.23天。B组术后发现新发骨折的平均时间为176.25±65.24天,其中出现相邻椎体骨折的平均时间是195±106.06天。两组出现新发骨折的平均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出现相邻椎体骨折的平均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⑴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团块状和海绵状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均能有效缓解疼痛,增强椎体力学性能,恢复椎体稳定性。⑵在一定范围骨水泥注射量(1.5-5ml)中,团块状和弥散状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均能部分恢复压缩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团块状分布模式在恢复手术椎体中部高度比海绵状分布模式更好。⑶团块状分布模式术后继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海绵状分布模式高.特别是相邻椎体的骨折。团块状分布模式发生继发骨折比海绵状分布模式更快。

著录项

  • 作者

    林学扬;

  • 作者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学院;

  • 授予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
  • 学科 骨外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高梁斌;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分布模式; 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