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境议题在地方都市报中的媒介呈现研究——以《大河报》2013-2016年环境报道为例
【6h】

环境议题在地方都市报中的媒介呈现研究——以《大河报》2013-2016年环境报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1绪 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1.4研究问题

1.5研究方法

1.6创新之处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2.2样本选择

2.3类目建构

2.4信度检验

3环境议题在《大河报》中的报道来源分析

3.1以自采稿件为主,转载权威央媒为辅

3.2以政府信源为主,信源使用逐渐单一

4环境议题在《大河报》中的报道内容分析

4.1以本省城市地区为主,议题地域性显著

4.2以大气污染议题为主,议题时效性强

4.3以呈现政府正面形象为主,议题呈现主体差异化

5环境议题在《大河报》中的报道方式分析

5.1版面位置总体靠前,四年比重呈U型变化

5.2图文并用,报道配图率下降

5.3标题显著度呈下降趋势,降低议题视觉吸引力

5.4消息为主,议题深度性不足

5.5报道倾向由负转正,降低环境风险性呈现

6环境议题在媒介呈现中的问题、原因及改进建议

6.1存在问题

6.2原因探析

6.3改进建议

7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论文目录:

B.编码表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瞭望哨”的大众媒体建构环境议题并通过环境报道将其呈现给受众,环境议题的媒介呈现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环境的认知。作为河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大河报》对环境议题的媒介呈现状况如何?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不足?该如何改进这些不足?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研究。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以往环境新闻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梳理后,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并确定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主要包括样本抽样、类目建构以及编码信度检验。
  第三部分是对环境议题在《大河报》中的报道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河报》在稿件来源上以自采稿件为主,转载权威央媒为辅;在信息来源上以政府信源为主,信源使用逐渐单一。
  第四部分是对环境议题在《大河报》中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河报》的环境议题以本省城市地区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报道主题以大气环境污染为主,议题时效性显著;议题以呈现政府正面形象为主,不同报道对象的议题形象具有鲜明差异。
  第五部分是对环境议题在《大河报》中的报道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河报》的环境议题所在版面位置总体靠前,四年比重呈现 U型变化;报道议题时注重图文并用,但配图率逐渐下降;议题的标题显著程度呈下降趋势,视觉吸引力降低;议题多以消息为报道体裁,深度性不足;议题的报道倾向由负转正,降低了环境风险性呈现。
  在第六部分本文归纳总结了《大河报》在呈现环境议题时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信源使用逐渐失衡,政府“一家之言”趋势明显;报道大多聚焦城市环境,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在呈现环境议题时负面报道减少,环境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有减弱倾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环境新闻对信源权威性要求高,都市报在报道环境新闻时存在商品化取向,环境新闻报道者专业知识不足、环境问题意识下降是分别造成以上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本文提出《大河报》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改进:倾听多元声音,通过交互式报道提升民众参与;从多个视角切入环境议题,深挖农村环境新闻富矿;提升队伍专业水平,强化记者环境问题意识。
  第六部分为全文小结。
  以往关于地方性报纸环境议题媒介呈现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以党报为主,本研究以地方都市报典型代表之一的《大河报》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创新性。此外,本研究结合当下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从新闻编辑学的视角对新闻标题、新闻图片等较为微观的类目做了统计分析,具有视角创新性。
  地方都市报如何做好环境报道,充分发挥环境监视功能,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是本研究意义之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