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媒体关于在欧洲的难民的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6h】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媒体关于在欧洲的难民的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2015年初欧洲爆发了被称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危机,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备受战火折磨、贫穷摧残以及宗教迫害的北非及中东地区难民为求生存不得不逃向距离相对较近,社会福利较好且移民政策相对较宽松的欧洲国家。一时间“难民”成为了各大新闻报社以及网络媒体的热点词,针对难民的专题报道也是屡见不鲜。
  可是这些给大众传递信息,影响读者对于“难民危机”或“难民”解读的媒体话语是如何构建难民的?不同国家的媒体话语对于难民形象的构建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折射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为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网络在线语料库Lexis-Nexis,以美国和中国知名报刊关于在欧洲的难民的新闻报道为分析语料,自建两个专门语料库(CNC和ANC),中国新闻报道语料库(CNC)中的文本取自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以及新华社报;美国新闻语料库(ANC)中的文本取自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所有被选的新闻报道均发表于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
  本文通过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基于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从对比的角度,以期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中美报道在语篇中分别构建了何种难民形象?
  2.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折射出了怎样潜在的意识形态?
  3.文化因素对于这些差异有着怎样的影响?通过微观上的语料库分析即频率分析、关键词分析和节点词的典型搭配、类连接以及类连接的大环境下的语义韵的研究,发现中美媒体报道在构建难民形象中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折射出了两国对于难民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媒体将难民描述为政治斗争、贫穷的受害者,是需要世界各国伸以援手以度过困境的可怜人,体现了对难民的同情。在描述过程中,中国报道侧重于难民逃亡过程中不幸的遭遇以及若不及时解决该危机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倡导国际合作以解决问题。同时,中国媒体也以委婉的表达手段承认了难民潜在的危险性,但是也指出这取决于是否采取了及时的应对措施。中国报道更多揭露危机本质,给读者贴近事实的新闻信息。此外,中国媒体倾向于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相比于中国新闻报道,美国媒体更倾向将难民构建为国家额外的负担、社会潜在的威胁、本地人民的恶性竞争者、以及会给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带来破坏的群体。由于多数难民来自不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影响,多数人都被美国报道阐述为来自不文明国的需要再教育的低素质群体。出于对恐怖分子活动的忌惮,过多地将报道重心置于难民进入接纳国后造成的社会破坏,引导读者将难民视为不法分子。两国新闻报道对难民形象不同的话语构建也体现出了两国乃至两国人民对于难民群体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媒体体现出强烈的同情,并呼吁社会平等对待每一位求助难民,给予帮助的同时也尊重他们。而美国上至权威性政治领导人物下至普通公民(虽不是全部)均表露出拒绝接收难民的意向。对于那些慷慨接纳难民的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美国媒体更是将其解读为“政治竞争的手段”以达到政治家的野心。另一方面,宏观上的社会文化分析表明中美两国的文化因素的差异包括宗教、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国情均可能导致中美媒体对于难民的不同构建以及潜在意识差异。本文意图从对比研究的角度,利用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以探索中美媒体就同一话题报道时潜在的意识形态的差异,以期增强读者新闻阅读的批判性能力和意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