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6h】

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和未来社会中坚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培养目标是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而大学阶段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育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进步,反映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整个高等教育的现实成效。但是,究竟什么是大学生政治素质?如何衡量和评判?目前学界说法不一。因此,有必要回归教育本源,重新审视和把握这些问题。 本探究借助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进行解构,建构了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模型。并通过问卷调研验证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研究发现: ①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包含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四个维度,构成了封闭的闭环效应。政治认知是前提和基础,政治情感是动力和桥梁,政治信仰是核心和归宿,政治参与是保障和关键,四要素组成相互影响,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经实证分析检验,能够反映实际情况和认知状况,模型总体具有良好的解释力。 ②大学生政治素质提升与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从政治认知输入到政治参与输出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交互耦合的过程,体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内隐和外显的统一,内容与过程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一维和多维的统一。探究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育和提升,需要把握其四结构要素,充分考虑社会,学校和个体自身发展特点。 ③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总体发展良好,各要素水平发展不平衡;高校大学生政治情感强烈,政治信仰总体比较坚定;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相对较高,政治参与水平有待提升。 ④大学生政治素质在人口变量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男生在政治素质及其各维度上得分普遍高于女生;文史类专业大学生在政治素质及其各维度上得分普遍高于理工类专业大学生;党员学生在政治素质及其各维度上得分普遍高于非党员大学生,共青团员在各维度上得分居中,群众最后;研究生政治认知和政治信仰以及素质总体明显高于本科生,在政治情感和政治参与上,两者差异不明显;不同学习成绩状况的大学生在政治素质上没有显著差异,体现了政治素质提高方式不同于智育的特殊性。 ⑤调研还发现:已入党大学生入党动机较为端正,少部分未入党大学生对党认识存在偏差;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党员自身政治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⑥分析还发现:对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和提升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环境因素,其次是学校因素,然后是自身因素;大学生喜爱的政治素质提升路径多样化,应当充分观照这些方式形成重点突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