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业-自然公园”规划——山地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
【6h】

“农业-自然公园”规划——山地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目 录

图表目录

1 绪 论

1.1.1 现时代规划发展亟待农林用地保护

1.1.2 山地城市边缘区农林用地分布特征

1.1.3 小规模农林用地复合服务价值体现

1.1.4 小规模用地蚕食动摇生态功能基础

1.1.5 既有保护管控效能与复合利用导向

1.2 农业-自然公园是保护小规模农林用地的有效途径

1.2.1 概念引入与适应性

1.2.2 公园主要用地构成

1.2.3 规划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重点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山地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困境及“农业-自然公园”概念内涵

2.1.2 城市问题转嫁

2.1.3 规划管控缺失

2.2 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破题思路

2.2.1 用地保护“以点带面”

2.2.2 过程整合“顺应自然”

2.2.3 复合功能“兼顾并蓄”

2.2.4 规划管控“衔接适应”

2.3 农业-自然公园规划概念内涵

2.3.1 规划本体认识

2.3.2 规划思想内涵

2.3.3 规划契入途径

2.4 本章小结

3 涵盖小规模农林用地的农业-自然公园相关研究及规划框架构建

3.1.1 城乡生态规划理论

3.1.2 农业多功能理论

3.2 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利用方法探索

3.2.1 系统整体保护导向

3.2.2 用地复合利用导向

3.2.3 法规政策补充护航

3.2.4 研究趋势及缺口

3.3 涵盖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的公园目标体系与规划框架构建

3.3.1 用地保护路径确定

3.3.2 公园复合目标体系

3.3.3 公园规划框架构筑

3.4 本章小结

4 小规模农林用地现状分布模式甄别与农业-自然公园空间体系构建

4.1.1 景观模式与功能产出

4.1.2 系统支持型景观模式特征

4.1.3 公园高价值用地识别要点

4.2 小规模农林用地分布模式及高价值甄别

4.2.1 生物多样性支撑

4.2.2 农副产品就近供给

4.2.3 城郊游憩空间提供

4.3 自然过程空间模式甄别与关联用地保护

4.3.1 地表水文过程关联空间

4.3.2 大气循环过程关联空间

4.4 农业-自然公园空间体系构建及管控衔接

4.4.1 公园空间体系构建及组成

4.4.2 与既有用地管控的衔接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农林景观生态网络特征的农业-自然公园复合服务功能设定

5.1.1 生态系统公益性产出类型

5.1.2 农林网络与服务产出效能

5.1.3 农林景观网络构建策略

5.2 融合农业-自然公园的分类农林景观生态网络构建

5.2.1 林地自然生境网络

5.2.2 生态过程支撑网络

5.2.3 农林生产景观网络

5.3 三网叠合构建地区景观网络及公园空间布局衔接

5.3.1 地区农林景观网络构建与管控

5.3.2 公园空间衔接与关键区域管控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自然公园游憩空间组织与小规模农林用地复合利用

6.1.2 农业-自然公园规划对策

6.2 公园枢纽单元游憩空间组织与低影响建设引导

6.2.1 城乡环境提升型枢纽单元

6.2.2 田园文化体验型枢纽单元

6.2.3 城市活动扩展型枢纽单元

6.2.4 梯度沿线分段控制与衔接

6.3 复合绿道规划及设施布局

6.3.1 复合绿道系统构建

6.3.2 重要网络节点建设

6.4 公园产业组织及支撑系统

6.4.1 产业发展契机及策略

6.4.2 产业发展支撑性系统

6.5 本章小结

7 凸显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的农业-自然公园土地利用管控

7.1.1 边缘区现行环评侧重与实效

7.1.2 环评流程优化与评价要点

7.1.3 影响评价与规划过程衔接

7.2 城乡规划衔接与落地管控

7.2.1 城乡规划协调与衔接

7.2.2 城市增长管控与引导

7.2.3 边缘区用地管控落地

7.3 公众参与及用地保护管控

7.3.1 公众参与导向的管控思路

7.3.2 公园规划行动者网络组织

7.3.3 促参与的政策及空间措施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展开▼

摘要

小规模、分散布局是山地城市边缘区农林用地存在的普遍形式,用地固有属性与山地地域及城市边缘区域特征叠加,使其对于城市与自然系统具有较高的复合服务潜能。适应山地起伏地形及城乡梯度环境变化的小块农田耕地,相较于集约农业生产区,能够提供更为多元且健康的食物选择,确保维持人体复杂机能的各类营养物质供给,小用地影响国民健康大战略;结合山脊、谷地、崖线等地貌单元分布的小块林地,能够为物种提供多元生境并加强大型斑块间的联系,同时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有机组分,维持并调节其中物质能量流动;农林斑块交织布局所形成的区域景观,层次丰富、结构鲜明,为休闲游憩服务打下基础。边缘区邻近城市的区位优势,使山地农林用地提供的复合服务惠及城乡全域,但因斑块规模较小,未达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刚性控制区域的标准,其中小规模农林用地更容易遭到集约农业生产、城市内部环境问题转嫁所带来的蚕食与破坏,甚至成为建设区外围的环境症结。 针对山地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具有高服务价值却未受保护的现状,文章引入“农业-自然公园”的概念,试图以公园的形式,引导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通过用地资源化利用,实现有效保护。整合传统农林用地规划与公园规划的方法与手段,以复合功能为导向,构建形成由小块农田、园地等农业生产用地及小块林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用地组成的景观生态网络,并从系统视角,强调其与区域生态系统、城市人工系统的功能及用地衔接,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的服务品质及效能,同时提出优化现行用地管控策略及规划编制方法的可行建议。文章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章,阐述研究背景并提出以公园形式保护小规模农林用地的合理性,明确相关概念、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路线等。 第二部分为第2-3章,奠定理论基础,提出主要策略并形成规划研究框架。第2章分析了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以点带面”、“顺应自然”、“兼顾并蓄”、“纵横衔接”的破题思路,借此引出农业-自然公园的概念,明确公园规划与小规模农林用地复合功能发挥与复杂问题解决间存在的关联。第3章通过对国内外高价值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利用及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总结,奠定农业-自然公园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基础,并提出公园规划的目标导向及研究框架。 第三部分为第4-7章,从用地选择、空间组织、用地布局、产业引导、规划管控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农业-自然公园的规划及管控方法。第4章从用地内在属性及关联自然生态过程分析着手,识别对生态系统维持及服务产出具有基础支撑性作用,却未受到有效保护的高价值小规模农林用地,构建公园空间体系。第5章以强化生态系统复合服务产出为目标,通过自然林地生境网络、生态过程支撑网络及农林生产景观网络构建与叠加,形成融合农业-自然公园的地区农林景观生态网络,维持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提升其与城区的联系与服务效能。第6章结合城乡梯度沿线用地功能及空间特征分异,对构成地区农林景观生态网络关键部分的公园枢纽单元进行分类建设引导,实现用地复合利用与保护兼容,建设串联各枢纽单元及城乡空间的复合绿道体系,引导绿色产业发展。第7章通过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引入,强化与相关规划的横向与纵向衔接,并通过适当利用促进公众参与,实现规划管控措施落地。 第四部分为第8章,总结了研究的重点、要点,并提出研究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