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减刑的三个重要问题研究
【6h】

减刑的三个重要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减刑制度研究中三个重要争议的思考

一、概述

(一)减刑及减刑制度概述

(二)减刑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二、“确有悔改”的实质条件

(一)如何判断“确有悔改”

(二)如何看待“认罪服法”

三、应否设置减刑撤销程序

(一)目前减刑制度的弊端

(二)主要的理论设想

(三)撤销减刑裁定的条件

(四)撤销减刑裁定的程序构想和法律依据

四、如何看待减刑权的归属

(一)争议双方观点及理由

(二)我国现行减刑权配置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减刑是我国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作为对罪犯适用的一种刑事奖励手段,减刑在整个刑罚执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减刑制度一般理论的分析,阐述减刑制度中几个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共26000余字。
  第一部分,减刑及减刑制度概述。文章通过简单概括减刑概念及其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介绍减刑适用的特定条件、时间、主体和程序要素,为深入讨论减刑制度中的争议提供整体性轮廓;阐述减刑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旨在解决减刑及其制度的合理性根据,其主要观点是减刑制度同时体现了刑罚的功利和公正价值,反映的是刑事法机制在公正基础上的功利追求。在笔者看来,建立在报应基础上的社会功利观念本身就是社会正义的题中之义。减刑的现实依据在于减刑制度具有激励与评价、教育与改造、调节与稳定、经济与效率等综合性功能作用。
  第二部分,重要分析可以减刑中“确有悔改表现”的实质条件。首先简要介绍刑法关于减刑条件的三个层次性要素:即行为人“确有悔改表现”、“立功表现”和“重大立功表现”。紧接着分析行为人“确有悔改”的实质内涵,它包括“悔”和“改”两方面的内容,“悔”是思想认识指标,“改”是行为表现指标。”悔改即指行为人在主观上悔过(罪)并在行为上有所改善。具体地说,悔改不是单指服刑人对于社会怀有负罪感而是他的主观心理状态在行为上有所显露,他具有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行为规范的客观表现。在监狱行刑中,行为人“确有悔改”表现须通过行为考核予以量化评价。最后,深入阐述了如何理解监狱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提及的“认罪服法”首要条件的含义和外在特征,并认为申诉中的罪犯不能认定为其不认罪服法。
  第三部分,针对可以减刑方式的适用不能有效预后的现状,提出设置减刑撤销程序的主张。文章首先指出我国目前减刑制度存在的弊端,分析了部分学者为此提出的理论设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以为,设置减刑程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它可以提高法律评价的准确性,有效实现刑罚目的;从立法角度而言,我国法律规定有假释撤销制度,假释和减刑既然同是刑罚执行制度和对罪犯刑事奖励的措施,假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撤销,意味着减刑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撤销。此后,文章分析了撤销减刑裁定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撤销减刑裁定的程序构想。
  第四部分,针对目前有关减刑权力的归属与行使主体的理论讨论,从国家政治学说和法理层面论证了我国这种减刑权力运作模式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这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中外各国减刑权力的归属及其运作特点,系统了分析我国审判机关和刑罚执行机关联结行使减刑权力的现状和特点,明确提出,基于权力分配的原理是分权和制衡,鉴于公共权力具有天生的自我扩张性以及监狱行刑特有的封闭性和隐秘性,不应由监狱独立行使减刑权,相反,应进一步强化法院对于减刑核准的有效控制。

著录项

  • 作者

    彭斌;

  •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 学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利荣;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总则;
  • 关键词

    减刑制度; 减刑撤销程序; 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