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比较与构建——以“网络治理”为视角
【6h】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比较与构建——以“网络治理”为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先行研究的局限与本文的创新之处

(五)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和网络治理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城市公共危机和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理论分析

(二)网络治理理论及其在危机管理中的运用

二、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案例比较研究

(一)从“供水危机事件”看哈尔滨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二)从“北美大停电事件”看纽约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三)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纽约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提供给我国的借鉴

三、“网络治理”视角下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网络组织结构

(二)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三)构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关系体系的对策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城市化率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3﹪,有学者预计在未来的50年后将超过75﹪,可以说我国城市正处于一个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与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现状相对应,城市也越来越容易成为社会风险的集中地和公共危机的发生地。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公共危机的爆发数量持续攀升,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使得公共危机的次生、衍生灾害越来越多,同时,各种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加重了公共危机的冲击力和危害程度。城市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正视和重视公共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由专业技术、管理方法、行为规范、实施机构组成的有机结合体,能够通过体系的正常运作,实现对危及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处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在增强城市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改善社会公众的安全状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相继建立了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但是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的效能大打折扣。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网络治理理论与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相结合,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成主体、运行机制和构建对策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文章选取的研究视角为“网络治理”,其研究路径大体有两种:针对国家之间和全球治理进行的研究;针对一个国家内部进行分权化和多层次的研究。文章是以第二种研究路径为基础,分析了网络治理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制等相关理论。由于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关系体系,政府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及其与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其它的网络关系体系之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文章对网络治理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运用网络治理理论构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关系体系的过程中,文章着重研究的问题包括:其一,扩大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参与主体,一方面确保政府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将企业组织和第三部门等作为协助政府部门的危机管理参与主体纳入到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当中;其二,对如何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即对培育和提升社会主体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意识与能力进行了研究;其三,将网络治理的运行机制与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特征相结合,提出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关系体系的运行机制,并制定了合理的构建对策以保证将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落到实处。
  文章在正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和网络治理的理论分析,认为城市危机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单一的危机管理主体难以应对各种城市公共危机,而网络治理理论则提供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平台。在正文的第二部分,运用了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选取了国内外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美国的纽约市较早开始建设现代化城市,具有比较成熟的城市管理和建设的经验,也具有丰富的应对城市危机的经验。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纽约市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网络治理理论在纽约市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尽管我国距离实现公共危机治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通过分析国内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并吸取其教训,我们可以逐步弥补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在正文的第三部分,文章以网络治理为视角进行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针对体系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构建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力图构建一个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合作网络体系。并且期望通过这样一个体系,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达到扩大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使社会力量更好的融入到公共危机管理当中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