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新媒体下议程设置的受众参与
【6h】

论新媒体下议程设置的受众参与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 言

一、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一)传统议程设置理论

(二)新媒体下对议程设置的新理解

二、传统媒体下受众参与议程设置的评析

(一)典型事件:“白晓燕命案”

(二)传统媒体下设置议程的不足及特点—以媒体与受众的角色为视角

三、新媒体下受众参与议程设置的特点

(一)受众补充议题

(二)受众分享媒体独权、展示更多声音

(三)受众参与对议程的批判和修正

四、新媒体下受众参与议程设置所暴露的问题

(一)对受众共鸣之思考

(二)关于信息与受众

(三)模糊的公私界线

结 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以手机和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一些经典的传播效果理论得到了强化,另外一些经典理论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还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课题,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著名的“议程设置理论”便是如此,笔者当初在确定论文题目时发现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即“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下得到强化的同时,也暴露诸多不足,遭遇了许多质疑和挑战,同时,新媒体也使得该理论有了拓展其研究范围和深度的可能。
  近两三年来,我国发生了许多新媒体事件,其中网络事件占绝大多数,这些事件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而正是因为广大普通民众的参与使得“议程设置理论”有了更为值得研究的意义。另外,在新媒体时代,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几乎是不可能逃离以网络和手机为工具的受众的参与的,换句话说,如今已没有什么新闻不在网络和手机的报道范围之内。
  因此,要想在新媒体下谈“议程设置理论”,或者要以“议程设置理论”分析新媒体下的新闻事件,都必须以“受众参与”为核心来分析,因此本文选择了诸多典型案例,通过对它们的深刻分析论述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事件报道的新特点。
  本文正文部分近三万余字,包括四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发展情况,同时对新媒体内核做了新的界定。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对新媒体内核的理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定义,在文中,笔者突出强调了“参与性”和“互动性”,并且认为这两点才是新媒体的核心所在,包括数字电视、IPTV等在内的广义新媒体则没有包含在内,这是因为一方面它们无法让受众传递自己的意见,一旦受众不能传递自己的意见,参与议程设置则成为空谈;另一方面它们从本质上来说,仍旧和传统电视没有区别。
  第二部分较为特殊,用一章的篇幅以传统媒体时代下的一件新闻事件作为案例来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目的是使所得结论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件相比较,这种比较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议程设置理论”源于传统媒体时代,它的整个体系都基于对传统媒体下的新闻报道的研究而构建,因而可以从这一章的分析之中得出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在随后的两部分,正是用这种分析方法来进行更深层的比较和拓展;另一方面“议程设置理论”在不断发展,有哪些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都必须和以前相比较才能看得出来。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受众参与议程设置的几大特点,第四部分则侧重于论述新媒体下受众参与议程设置所呈现的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这两部分所论述的内容是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时代所呈现的特点以及需要完善和加强的部分。上述两部分中,更侧重于在第四部分进行仔细、深入分析,目的在于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些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笔者能力所限,只能尽力去表述。在事例的选择上,笔者没有孤立地去分析一个事例,而是通过这个事例引出更深层的探讨,有些案例的发端也并非始于新媒体,但又与新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这反而能更立体地体现出本文的旨意。
  总之,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无论是实践者还是理论研究者都需要通过积极的调整思路,用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法去葆有先进的传媒观念,给传统传播理论的研究带来更新的思路,这是本文所希冀达到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