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解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量刑指导规则》
【6h】

解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量刑指导规则》

代理获取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量刑指导规则出台的原因

(一) 实现量刑公正之要求

(二) 系列案件争议情势之所迫

(三) 其他指导方式匮乏之所致

二、量刑指导规则的主要内容、地位与作用

(一)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量刑指导规则》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二) 《规则》与《刑法》作用层次的分析

(三) 《规范》与司法解释作用层次的分析

(四) 《规范》与案例指导作用层次的分析

(五) 结论

1. 量刑指导规范的作用定位——为法官提供量刑时的思维指南

2. 量刑指导规则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公正而平衡的量刑

三、《规则》关于量刑基准问题的界定

(一) 关于量刑基准存在的意义与必要

(二) 对于《规则》中量刑基准的评价

(三) 确定量刑基准的基本方法

1. 关于自然人犯罪的量刑基准问题

2. 浅议单位犯罪的量刑基准

四、《规则》对量刑要素适用规则的确立

(一) 归类量刑要素的根据

(二) 对量刑要素适用规则的辨析

五、《规则》对建立量刑平衡机制的探索

(一) 明确对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职责要求

(二) 明确二审及审判监督程序的改判权限

(三) 有待继续完善的程序问题

六、完善法院量刑指导规则的基本思考

(一) 以完善量刑说理机制为目标

1. 制定的内容要符合量刑的思维规律,给个案以说理的余地

2. 允许法官在充分说理下,偏离规则

3. 文本以说理为适用根本,而不是依照审级确定效力等级

(二) 重在解决量刑的现实需要

(三) 形成量刑规则与指导性案例、量刑指导数据的良性互动

(四) 向社会公开且接受理论质证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量刑指导规则(试行)》

展开▼

摘要

量刑对于实现刑罚目的、维护社会正义、保障人权以及体现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罪刑均衡原则几乎成为各国刑法所通行的一项原则的今天,其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实现量刑的公正与平衡,当然也是我国刑法的题中之义。然而,现实的司法实践中,量刑不公正、不平衡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如何规范量刑,进而提供一种科学的量刑方法,形成一种科学有效的量刑机制是摆在所有司法工作者以及理论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首开国内先河,于2003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规范量刑指导意见》,随后,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法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也相继制定了量刑指导规则。而其在实践中的作用还是较为显著的,当然,也同样是存在着不足。这种地方法院自行出台量刑指导规范的行为是否合理,文本内容是否合理、可行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理论界也应当进行应答。
  本文拟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所制定的量刑指导规则为例,试分析其出台的原因、内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规则出台的原因,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规则》之所以出台,首先是为了实现量刑公正这一基本的目的;其次是由于近年来一系列案件所引发的情势所迫,即暴露了我国在司法实践中量刑环节上的缺陷;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目前还缺乏其他的有效的方式来指导量刑。第二部分介绍规则的内容以及作用与地位。《规则》在内容上由六个部分组成,共计33条。而对于其作用与地位,笔者将量刑指导规范定位为合理的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成为法官的思维指南,同时提供一种说理机制。文章的第三部分,就量刑基准展开讨论,对规则中规定的量刑基准进行了剖析,并在分析比对国内的关于量刑基准的学说以及《美国量刑指南》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量刑基准是指,就具体个罪而言,在综合考虑行为的客观危害性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等情节因素的情况下,通过实证方法得到的应当判处的刑罚分量。第四部分,讨论量刑要素问题,对于量刑要素的归类以及如何提取进行分析,并着重讨论酌定量刑要素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酌定量刑要素要予以重视,其在量刑过程中不是可用可不用,而是必须适用。原因就在于,酌定量刑要素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的统一,同时,它还是实现正确量刑的关键。第五部分,探讨了量刑平衡机制,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职责要求进行讨论,认为一部完整的《规则》应当规定法官可以“偏离原则”适用。这样在合理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又不过于僵硬,给法官一个说明判决理由的机会,同时展示自己思维的径路;其二就是对《规则》中规定的二审及审判监督程序的改判权限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有待继续完善的量刑程序问题,笔者认为,规定量刑程序可以改变我国现有的定罪量刑合一模式,为实现量刑公正并合理的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程序上的予以保证。第六部分,笔者对完善地方量刑指导规则作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量刑指导规则应以完善量刑说理机制为目的,重在解决量刑的现实需要。同时还应形成量刑规则与指导性案例、量刑指导数据的良性互动,最后还要向社会公开且接受理论质证。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对完善我国现有的量刑指导规则有所帮助,从而可以从中总结规律与方法,进而可以为帮助找到一种科学的量刑方法提供出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