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死刑适用问题研究——以李昌奎案为视角
【6h】

死刑适用问题研究——以李昌奎案为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李昌奎案回顾

二、李昌奎案提出的问题

三、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一)死刑的相关理论及适用条件

(二)死缓的相关理论及适用条件

(三)量刑情节

四、研究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对于这样一种以剥夺生命为内容的刑罚,我国刑法也对其适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我国的死刑,主要适用于最严重的人身犯罪和少数极其严重的经济犯罪。本文以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李昌奎强奸杀人案为例,具体论述死刑的适用,以及作为死刑执行方式的死缓的适用,并从法律角度回答对李昌奎判决死缓是否合理。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作为案例材料的李昌奎强奸杀人案。这个案子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公众对其判决过程以及判决结果存在强烈质疑。李昌奎强奸16岁女孩后,将其用锄头打死,之后又残忍摔死受害女孩三岁的弟弟。即使是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的人,也会感到这样的罪行足以判处死刑,可是,执掌审判权的法院,甚至是高级人民法院,却判处李昌奎死缓,并且判决过程一波三折。其次总结了李昌奎案引发的思考及争论焦点。首先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死刑和死缓的规定,指出死刑适用的基本条件,提出死缓这一制度的特殊之处,即判处死缓,就等于“免死”,这也是为什么李昌奎终审被判死缓而引起巨大争议。这一部分同时也提出来本文将要具体论述的一系列问题。接着,对相关法律问题做了研究,包括死刑相关理论以及适用条件、死缓相关理论以及适用条件、一些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的影响。死刑是世界上最古老是刑罚之一,源于早期人类社会的共同现象—复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死刑的涉及面越来越广,执行方式也日趋多样。我国刑法对死刑适用设有专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关于“罪行极其严重”的判定标准,这一部分将作出论述。死缓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刑法中的“慎刑”思想。早在唐朝就强调“德礼为本,刑罚并用”,明清以来又实施斩、绞监候等制度,都是“慎刑”的体现,其意义与死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最后,这部分论述了存在自首、积极赔偿以及民间矛盾、邻里纠纷等法定或酌定情节时对量刑的影响,讨论了何种情况下这些情节可以影响死刑的适用,并具体到李昌奎一案,详细分析此案判决的不当之处。最后回归到案例材料,主要提出本人对李昌奎案的分析和看法,并对此案的争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集中对争议焦点部分的问题做出了解答,总结出在死刑案件中存在法定或者酌定量刑情节时,要具体结合其主观恶性、犯罪情节、犯罪手段,而不应以死缓为后路,一律“免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