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近代宪政文化中民主观念的演变
【6h】

中国近代宪政文化中民主观念的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中国人对民主的早期认识及戊戌变法

(一)对民主的早期认识

(二)戊戌维新派对民主的认识及制度设计

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与民主观念

(一)戊戌变法后民主观念的传播

(二)革命党和立宪派的民主之争

三、清末预备立宪体现出的民主观念

(一)预备立宪对“民权”的确认

(二)预备立宪对“选举”的规定

(三)地方自治

四、民国时期民主制度的实践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活动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观念

(三)“第一届国会”为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

五、五四运动中民主观念的传播

(一)对民主观念的新认识

(二)民主观念的进一步传播

(三)民主观念的传播高潮

六、五四之后拯救民主的抗争及民主观念的主要趋势

(一)拯救民主制度的主张

(二)五四之后影响中国的主要民主观念

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主宪政与专制训政之争

(一)民主与专制的论争

(二)宪政与训政之争

八、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一)参议会和参政会

(二)民主宪政运动

九、抗战后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抗战后对“建立民主国家”的主张

(二)国民党“民主宪政”的破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1840年至1948年的一百多年间,民主观念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渐进、曲折的演变过程。本文以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与民主观念有关的历史事实为线索,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著作及期刊,考察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演变和实践情况。民主观念包含人民主权、人人平等、人民自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演变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本文分九个部分来论述民主观念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各部分在历史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民主观念演变方面是渐进完善的关系。各个部分涉及的与民主观念有关的关键词,串连起了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演变过程。
  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后至清末预备立宪前中国人对民主观念的引入和了解情况。戊戌变法前,中国人主要是对西方民主宪政制度进行介绍,国人对“民主选举”、“权力制约”等观念有了初步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民主宪政制度的一次尝试,它以“民权”作为指导观念,希望实施新政以实现民主。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民主观念在戊戌观念的基础上有了更大深入,梁启超认为要实现民主就得保证“民权”,孙中山提出创建“五权宪法”、实现“人民自治”是建立民主的重要条件。
  第三、四部分:这两部分论述了从预备立宪至民国期间民主观念的确认和实践情况。预备立宪过程中,“民权”、“选举”和“地方自治”的观念在法律上得到确认,虽然预备立宪最终未能让人民真正享有这些权利,但是这种通过法律确认人民权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民参政的积极性。民国时期是民主观念的成功实践期,这一历史阶段,民主观念的内容得到确认和真正实践,政府颁布的宪法及其他活动,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观念。
  第五、六部分:这两部分分析了从五四运动至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之前民主观念的演变过程。五四运动期间是民主观念的发展高潮期,这个期间出现了“个人主义”、“个性自由”、“平民主义”等观念。五四之后为拯救民主而出现了“联省自治运动”,孙中山在五四之后对“民权”有了新的认识,“自由主义”也成为这个时期民主观念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七、八、九部分:这三部分论述了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至解放战争之前民主观念的演变情况。这三个阶段是民主观念的艰难发展时期,宪政论者与训政论者针对“实施宪政还是实施训政”发生了争论,出现了“民治”、“民享”的观念及宪政运动。国民党“民主宪政”的破产,宣告了近代中国为建立民主制度的努力失败,民主观念的传播和实践遇到了重大挫折。文章结语部分分析了近代中国不能建立民主制度的原因,同时对中国当前及未来建立真正民主制度提出了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