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乒乓球横拍反手拉加转弧圈球与前冲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对比分析
【6h】

乒乓球横拍反手拉加转弧圈球与前冲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对比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乒乓球技术动作的研究

2.2 国外乒乓球技术动作的研究

2.3 乒乓球弧圈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右侧上肢的运动学分析

4.2 躯干的运动学分析

4.3 下肢的运动学分析

4.4 球拍的运动学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反手加转与前冲弧圈技术运动轨迹图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反手技术作为乒乓球得分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受到各国乒乓球届的争相学习,尤其在欧美国家中最早涌现了一批擅长反手弧圈打法的高水平乒乓球选手。随后,在2008年国际乒联开始改用无机胶水,使正手弧圈球技术明显受到限制,其旋转和速度都有所弱化,这一变化使得反手技术受到广泛重视,尤其反手拉加转弧圈球与前冲弧圈球技术被越来越多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掌握和使用,试图以此寻求技术和战术上的突破。因此,为了对今后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乒乓球教学、训练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快反手两项弧圈球技术的研究步伐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运用 SIMI三维高速摄像和运动图像解析系统对广州体育学院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反手加转弧圈球和反手前冲弧圈球技术动作进行了影像拍摄和解析,得到两项技术相关的运动学参数,包括运动过程中上肢、下肢各关节角度与速度,球拍的时间、空间特征及速度等,并使用excel软件进行相关数学运算,结合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找出反手拉加转弧圈技术与前冲弧圈技术的运动学特征,揭示两项相似技术所存在的差异性,以此为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在平时教学和训练中认清两项技术的运动形式,更好的将其掌握提供更直观的数据参照。
  经研究分析,结论如下:
  1.从上肢各环节的运动时序来看,反手拉加转弧圈与前冲弧圈技术遵循速度叠加原理,即速度的过渡依次由肩、肘、腕到达手和球拍,最终使球拍获得最大速度。这种多环节的依次协调性运动也符合鞭打动作原理。且反手拉前冲弧圈上肢各环节和球拍速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拉加转弧圈早。
  2.从肩肘关节角度变化来看,两项技术动作的右肩关节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肘关节角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表现为伸—屈—伸—屈的运动形式,直至还原阶段在减小。且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反手拉加转弧圈时,上肢关节更加紧凑,不论是向后引拍还是向前挥拍,上肢关节的屈曲和外展角度都比前冲小。
  3.从下肢右侧髋、膝关节来看,反手拉加转弧圈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下肢屈伸的动作较多,身体略微抬起;而反手拉前冲弧圈主要以腰腹的左右转动将动能传递至上肢各环节,髋、膝关节角度变化不明显。
  4.从球拍运动的时空特征来看,反手加转弧圈所用时间要长于前冲弧圈,同时反手加转弧圈在球拍的上下位移变化幅度上比拉前冲弧圈大,而其前后位移变化幅度则小于前冲弧圈。
  5.从球拍运动的速度来看,两项技术存在着明显差异,反手拉前冲弧圈的
  球拍速度在各个阶段均大于拉加转弧圈,而且速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反手前冲弧圈早于加转弧圈。
  (注:为便于表述,下文统一将“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技术”简写为“反手加转弧圈”,“反手拉前冲弧圈球技术”简写为“反手前冲弧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