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敌意媒介效果:转基因食品报道及其感知偏差
【6h】

敌意媒介效果:转基因食品报道及其感知偏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问题、假设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

二、媒体的转基因食品报道及其偏向

(一)样本与类目建构

(二)转基因报道形式上的呈现

(三)转基因报道内容和倾向的呈现

(四)小结

三、转基因食品报道的敌意媒介效果

(一)研究样本与变量测量

(二)受访者的媒介使用状况

(三)两派对垒: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四)舆论引导力不足?媒体报道偏向与受访者实际态度

(五)充满恶意的新闻:转基因食品报道的敌意媒介效果

(六)影响感知的因素:新闻收看频率、自身立场强度与敌意媒介效果

(七)小结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展开▼

摘要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认为,现代社会日益庞大而复杂,人们囿于生活范围和个人精力的限制,难以对外部环境保持完全的经验性接触,只能透过各类媒介认识世界。1现如今,尽管转基因食品遍布市场,但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仍然多从媒介中获取。由于科学界尚未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做出足以令公众信服的定论,且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迥异,因此自1994年转基因番茄首次在美国批准销售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转基因食品引起的争议层出不穷。那么,媒体究竟塑造了什么样的“拟态环境”,媒体在报道转基因食品的议题时是否存在偏差?受众的立场会同媒体的立场一致吗?这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 基于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的基本原理,本文以传播的敌意媒介效果为理论视角,对转基因食品传播的相关内容,即新闻报道进行检视,同时着重对社会公众建立在媒介影响下的转基因食品的认知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和《腾讯新闻》中近五年的转基因食品报道进行统计分析。从新闻来源、引用的消息来源、报道的形式、报道的主题、报道的偏向、报道的语气、报道的品质等方面对其进行数据描述,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更为细致具体的阐释。研究结果显示,在引用的消息来源和报道形式上,两家媒体基本一致,而在新闻来源、报道主题等其余各项上均呈现显著差异。需要特别指出,在报道的偏向上,两家媒体的报道更偏向于支持转基因食品,且《腾讯新闻》的“支持度”高于《人民日报》。 随后,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统计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研究发现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可以区分为“挺转派”和“反转派”,其中“反转派”人数远远超过“挺转派”。结合内容分析的结果,不难发现,尽管新闻报道偏向于支持转基因食品,但受众中却多为反对者,这是否说明媒体报道形成了相反的作用,或者至少没有达到传播者原本的目的。 最后,本研究从《人民日报》和《腾讯新闻》中选取了其刊载的两则报道,在阅读相同的报道后,“挺转派”和“反转派”却呈现出不同的感知。通过要求受访者在11度量尺上评分,本文发现“反转派”的立场强度大于“挺转派”(立场强度:“挺转派”评分从1到5,立场强度逐渐变大;“反转派”评分从-1到-5,立场强度逐渐变大),且立场强度越大,敌意媒介效果越强。同时,研究还发现,新闻收看频率同敌意媒介效果也存在显著相关,且收看频率越高,敌意媒介效果越强。 就本文的研究意义而言,首先在研究理论上,中国的政治文化环境与西方社会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验证敌意媒介效果在中国语境下的呈现具有创新性。此外,在研究对象上,本文以转基因食品这个热点议题作为切入点,考察转基因食品报道的实际偏向和受众对媒体报道的感知。鉴于当前国内尚无类似研究,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