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6h】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1章文献综述

第2章立题依据和研究方案

2.1立题背景

2.2立题依据

2.3研究方案

2.3.1研究目的

2.3.2研究内容

2.3.3技术路线

2.4研究区概况

2.4.1位置、面积与行政辖区

2.4.2地质地貌

2.4.3气候

2.4.4水文

2.4.5土壤

2.4.6生物

2.4.7社会经济概况

2.5研究材料与方法

2.5.1研究材料

2.5.2研究方法

第3章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建立

3.1分等区划与光温潜力指数的获取

3.1.1指标区的划分

3.1.2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

3.1.3光温/气候潜力指数的获取

3.2β系数与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研究

3.2.1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分析

3.2.2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算法的改进

3.2.3基于不同算法的重庆市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比较

3.2.4讨论

3.3自然质量分与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建立

3.3.1评价单元基础数据的获取

3.3.2自然质量分模型参数的确定

3.3.3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建立

3.4利用系数与利用等指数模型建立

3.4.1利用系数计算模型建立

3.4.2利用等指数模型建立

3.5全市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汇总

3.6小结

第4章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宏观检验

4.1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初步分析

4.1.1全市耕地等级面积比重分布分析

4.1.2耕地等级在各县域的分布状况分析

4.2宏观检验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2.1检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2.2县域播面单产—平均等级检验模型建立

4.2.3等级合理性差异比较与判断

4.2.4讨论

4.3小结

第5章重庆市耕地等级粮食生产能力的确定

5.1耕地等级粮食生产能力确定的方法

5.1.1耕地等级类型的选择

5.1.2不同来源粮食产量数据的比较

5.1.3粮食标准产量的折算方法

5.2典型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与比较

5.2.1典型县选择与概况

5.2.2耕地等级评价结果分析与比较

5.2.3典型县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5.3典型县样点粮食产量调查

5.3.1典型县样点粮食产量调查方法

5.3.2典型县样点粮食产量调查结果分析

5.4样点粮食产量—利用等指数模型建立与分析

5.4.1样点粮食产量—利用等指数模型建立

5.4.2耕地等级粮食生产能力的确定

5.4.3耕地等级折算系数和产能系数的确定

5.4.4区域产能系数和单产能力的计算

5.5小结

第6章重庆市县域耕地质量分类与分区

6.1材料与方法

6.2耕地质量分类

6.2.1聚类分类

6.2.2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分类

6.2.3不同类别耕地质量的分布特征

6.3耕地质量分区

6.3.1耕地质量区划

6.3.2分区耕地质量分布特征

6.4小结

第7章重庆市耕地质量分布与自然要素的关系分析

7.1材料与方法

7.2气候要素对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7.2.1 日照

7.2.2气温

7.2.3降水与干湿度

7.3地貌和土壤要素对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7.3.1全市总体态势

7.3.2典型县局域态势

7.3.3自然要素对1等地分布的影响

7.4耕地质量与耕地数量和结构的空间耦合关系

7.4.1关系模型建立

7.4.2结果分析

7.5 小结

第8章重庆市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分析

8.1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8.2经济指标的选择

8.3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耦合分析

8.3.1经济指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8.3.2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经济指标分类

8.3.3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局部空间自相关耦合分析

8.4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关耦合分析

8.4.1回归方程建立

8.4.2耕地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8.4.3相关分析中县域样本的空间独立性讨论

8.5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的经济效应

8.6 小结

第9章结论与展望

9.1主要研究结论

9.2研究特色与创新

9.3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当前农用土地评价强调土地生产力水平和土地持续利用的评价,并向综合化、定量化、精确化、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倍受国内外社会关注,耕地质量评价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中国正处在土地资源由数量管护向数量质量并重管护的转变时期。可持续土地管理,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核算等,迫切需要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进行等级划分,并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全覆盖、跨区域横向可比的评价体系。农用地分等应用了作物生产潜力模型,是一种土地生产力水平的评价方法,以作物生产力原理、生产要素理论、地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光温和气候潜力指数的逐级衰减,计算获得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本文吸收了专家关于农用地分等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针对简单套用农用地分等算法导致各层次等指数可比性差等问题,以重庆市为实证,提出了分模块控制的方法、独立产量数据和统一标准产量核算的检验方法,以实现跨区域和跨耕作制度间等指数的可比性目标。以2003年末更新调查的重庆市39个县域的耕地为评价对象,选用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指数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参数的确定和基础数据的模型运算、评价成果的宏观和微观检验、等级产能确定,建立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县域耕地质量的分类和分区和耕地质量分布与自然、经济要素的关系分析,揭示了重庆市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尝试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并与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相结合,定量揭示重庆市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在分等区划后获取了光温/气候潜力指数。以地貌形态为主,将重庆市划分为4个2级指标区;通过主要作物的生态适宜性和区域环境指标,将重庆市划分为2个标准耕作制度区,确定重庆市指定作物为中稻、玉米、甘薯、冬小麦、油菜,基准作物为中稻;以县域为单位调查了不同海拔指定作物的播种期一收获期等,提交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办公室初步计算,经实地校核和验证,获得39个县域的光温/气候潜力指数。 将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R<,imax>=∑α<,tj>·β<,j>析出,作为分模块控制的关键,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算法改进。①β系数的产量比算法具有条件性,条件是作物生态条件相似、生育期基本相同;国家提供的重庆市光温潜力指数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不同2熟标准耕作制度间作物生育期重叠长短存在差异,导致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在指标区之间和区内水田和旱地之间出现较大偏差。②将模型改进为R<,imax>=∑α<,tj>·β<,j>·γ<,j>。基于β系数的本质是理论标准粮产量折算系数,将其从产量比算法调整为能量比算法;基于气候相同光温潜力指数和相当原理,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采用产潜比法和参照系法获取,用于调整不同标准耕作制度间光温潜力指数和的偏差。③通过改进的算法获得重庆市5种作物中稻、冬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的β系数为1.00、0.99、1.04、0.23、1.66,γ系数为1.00、1.11、0.90、0.86、1.05:用改进的算法与《农用地分等规程》算法分别计算4个2级指标区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对比分析表明,改进的算法优于规程算法,有效实现了4个2级指标区水田和旱地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有机整合了各作物光温潜力对不同区域农用地质量的贡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提取评价单元并获取单元属性数据,确定了自然质量分和利用系数模型的相关参数,建立了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指数模型。①在MapGIS环境下采用县域1:50,000-1:10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2003年末)和坡度图叠加划分耕地评价单元,全市共划分142319个单元,耕地总面积2347627.48 hm<'2>;单元属性数据中,地貌因子采用县域1:50,000-1:100,000数字高程图和坡度图提取,土壤等因子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补充调查数据。②基于5个试点县样点耕作制度、作物产量、投入状况等调查,确定了2级指标区自然质量分8个地貌和土壤等参评因素,分3-6级不等,采用0-100分闭区间赋值,各因素权重不同;经综合协调,确定了全市统一的自然质量分因素一分级一分值表,保留了2级指标区间因素权重的差异性,提高了2级指标区间自然质量分的可比性。③根据村样点产量数据,确定了2级指标区指定作物最高单产,分村进行了利用系数计算。将自然质量分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衰减,.获得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将利用系数对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衰减,获得利用等指数模型。采用100分等间距法将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指数划分为12个等级。对县域评价成果图进行制图综合,建立了重庆市1:500,000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图和不同尺度单元数据的空间对应关系。 2.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宏观检验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全市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2种等级面积分布均以7等地比重最大,基本是向12等和1等地依次递减;同等级最大偏差为2.16个百分点(12等),利用等5-8等地比重较自然质量等有所增加,1-4等优等地比重有所减少,9-12等劣等地比重减少略大。说明全市2种等级近于正态分布,总体偏差不大。 2004-2005年县域粮食播面单产一平均等级检验模型分析表明,①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87,达极显著相关水平。②25个县域的利用等、14个县域的自然质量等具有更大的合理性,确定了优选等(14个县域为自然质量等、25个为利用等),播面单产一优选等线性相关系数提高到-0.92。③提出引入修正系数,对14个以自然质量等为优选等的县域的评价单元利用等指数修正的方法。研究表明,从县域层次宏观检验,重庆市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具有合理性和区域横向可比性;利用等合理性高于自然质量等,优选等高于利用等。 3.重庆市耕地等级粮食生产能力的确定典型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与比较表明,大足和梁平地势起伏较小,以中优等地为主,缺劣12等地:彭水属光照低值区,地势起伏较大,1等地缺失,8等地比重最大;巫溪属光照高值区,地势起伏最大,具完整的12个等级,自然质量等以11-12等地为主,利用等以9等地为主。县域内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类型不同,耕地质量具有不同的等级特征。 典型县样点全年粮食产量一利用等指数关系模型分析表明,①调查共获得836个有效单元的作物产量,分布于不同的耕地类型和等级,具代表性,精度较高。②水田1等地全年粮食产量为11625 kg/hm<'2>左右;水田最低等级为8等,全年粮食产量为6750kg/hm<'2>左右。③旱地最高等地大足和梁平为3等,全年粮食产量为10275 kg/hm<'2>左右,巫溪为2等,彭水为4等,分别略高于、低于大足和梁平3等地水平;最低等级12等全年粮食产量为3825kg/hm<'2>左右。 4.重庆市基于县域耕地质量的分类与分区以县域自然质量等、利用等、优选等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重庆市39个县域分为3类。以优选等为例,第1类县域(质量高)11个,1-6等地面积占较大比重;第2类县域(质量中)16个,2-9等地面积占较大比重;第3类县域(质量低)12个,6-11等地面积占较大比重。 以县域优选等为依据,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县域耕地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耕地质量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耕地质量局部正相关的县域占87%。强势HH型县域21个、弱势LL型县域13个、过渡的HL,型和LH型县域仅5个。HH型、HL型和LH型县域与聚类分类的1-2类县域具有较大的对应关系。 5.重庆市耕地质量分布与自然要素的关系分析气候、地貌和土壤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主要采用要素图与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分布、耕地质量分布图、耕地质量分区分类图叠加对比分析,耕地质量与景观要素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 气候对耕地质量分布的影响分析表明,①重庆市光照以渝东北最高,渝东南最低;光温/气候潜力指数以渝东北最高,以渝东南最低,说明光照对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影响显著。②县级站点年平均气温对光温潜力指数的空间分布偏差总体影响不大。③降水等通过水分影响函数影响气候潜力指数,重庆市渝西西部降水偏低,其次是渝东北东部,水份影响函数以渝西两部较低,其次是渝东北东部;渝东南南部降水最高,水份影响函数亦最高,但区域差异不大。地貌和土壤对耕地质量分布的影响分析表明,长江谷地及其以北,东到万州,地势起伏和坡度较小、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1-4等优质耕地出现较大频率,集中了1-2类县域和HH、HL、LH型县域;此线以东以南,地势起伏和坡度增大,以石灰土、黄壤和黄棕壤为主,1-4等优质耕地出现频率大减,集中了3类县域和LL型县域。重庆市地貌和土壤存在空间耦合性,对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产生决定性影响。 6.重庆市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分析研究选用县域优选等和2004-2005年县域粮食播面单产、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进行自相关和相关分析。 采用Moran’s I指数自相关分析表明,重庆市县域耕地质量和经济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特征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耕地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局部自相关存在极大的一致性,耕地质量为HH型的21个县域中,4项经济指标90%以上的HH型县域分布其中;耕地质量为LL型的13个县域中,3项经济指标也为13个LL型县域,1项指标为12个LL型县域。表明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空间耦合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