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及其与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关系研究
【6h】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及其与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问题提出

1.1研究意义

1.1.1实践意义

1.1.2理论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概念界定

1.2.2研究现状

1.3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1.4研究设计

1.4.1研究假设

1.4.2研究内容

2研究一: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问卷的编制

2.1研究目的

2.2研究方法

2.2.1初测问卷编制

2.2.2正式问卷的编制

2.3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2.3.1项目分析

2.3.2项目筛选

2.3.3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4验证性因素分析与量表结构的确定

2.5小结

3研究二: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发展特点

3.1研究目的

3.2研究方法

3.2.1被试

3.2.2工具

3.2.3程序

3.3结果

3.3.1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总体状况

3.3.2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在性别、年级、和家庭来源上的差异分析

3.3.3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及其诸因子的性别差异

3.3.4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及其诸因子的家庭来源差异比较

3.3.5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及其诸因子的年级差异比较

3.3.6性别、年级和家庭来源之交互作用分析

3.4 小结

4研究三: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其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关系

4.1研究目的

4.2研究方法

4.2.1被试

4.2.2工具

4.2.3程序

4.3结果

4.3.1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其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

4.3.2异性交往自我不同水平的中学生在异性交往心理问题上的差异

4.3.3异性交往自我诸维度对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多元回归分析

4.3.4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异性交往心理问题之间的路径分析

4.4小结

5总讨论

5.1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研究的逻辑思考:思路与价值

5.1.1社会自我与异性交往自我

5.1.2异性交往自我与中学生健康的异性交往

5.2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问卷的编制

5.3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发展特点

5.3.1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总体特点

5.3.2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性别特点

5.3.3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家庭来源特点

5.3.4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年级特点

5.4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关系

5.5对中学生异性交往教育的启示

5.6本研究有待完善和深入之处

6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 记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展开▼

摘要

异性交往自我是个体在异性交往情境中所形成的有关自己异性交往情况的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它是青少年社会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交往自我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社会自我的理论,促进社会自我研究的纵深发展,并为指导中学生的异性交往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特点及其与中学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关系,进而探索通过提高异性交往自我水平来预防和控制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教育途径。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性交往自我结构维度的理论构想,并据此编制了初始问卷,对初始问卷进行小范围预测、初测,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改和筛选题项,确定了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因素和成分,最终形成正式问卷。用正式问卷对1304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系统考察了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发展特点。同时运用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问卷,探讨了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关系。 通过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由异性交往角色认知、异性交往情感体验、异性交往行为调控三个维度构成,这与理论构想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考察青少年异性交往自我发展特点的工具。 (2)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具体到各维度,异性交往情感体验的得分最高,其次是异性交往角色认知,异性交往行为调控的得分最低。 (3)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在总体状况及异性交往角色认知、异性交往行为调控维度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异性交往情感体验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表现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4)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在总体状况和三个具体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家庭来源差异,均表现为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5)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在年级上呈波浪式曲线发展趋势。异性交往角色认知在高一达到高峰,初二最低;总分及其它两个维度均是到初三达到发展高峰,到高中后逐渐下降,高三的水平最低,在总分和异性交往情感体验及行为调控两个维度上与其它年级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6)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异性交往情感体验和异性交往角色认知对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具有直接影响,而异性交往行为调控通过角色认知和情感体验对异性交往心理问题产生间接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