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本、硕师生交往目的与方式现状研究
【6h】

高校本、硕师生交往目的与方式现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问题提出

1.2文献综述

1.2.1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1.2.2交往理论的研究

1.2.3高校师生交往目的研究

1.2.4高校师生交往方式研究

1.2.5高校师生交往内容研究

1.2.6高校师生交往特点研究

1.2.7高校师生交往障碍研究

1.2.8已有研究方法

1.2.9已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1.3研究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计划

1.3.3研究方法

1.4研究意义及创新

1.4.1理论意义

1.4.2实践意义

1.4.3创新

第2章概念界定

2.1"交往"的定义

2.2"课堂内交往"的定义

2.3"课堂外交往"的定义

2.4"师生交往"的定义

第3章实证

实证(1)高技师生交往目的与方式问卷构成研究

3.1.1研究目的

3.1.2研究方法

3.1.3研究对象

3.1.4研究结果

实证(2)问卷编制与预测

3.2.1研究的主题

3.2.2研究主题的物质或行为构成元素分析

3.2.3拟定预测问卷

3.2.4学生问卷预测

3.2.5区辨力分析

3.2.6再次预测

实证(3)高校师生交往目的与方式调查(学生问卷)

3.3.1研究目的

3.3.2研究方法

3.3.3研究对象

3.3.4调查结果与分析

3.3.5结论

3.3.6讨论

实证(4)高校师生交往目的与方式调查(教师问卷)

3.4.1研究目的

3.4.2研究方法

3.4.3研究结果

第4章总结论

4.1教师问卷中的调查结果

4.2学生问卷中的调查结果

第5章建议

5.1培养良好师生关系,建立有效交往教学

5.2指导学生掌握人际关系图,使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5.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对课堂文化进行整合

5.4经常保持与老师的联系

5.5赢得老师的尊重

5.6敢于向老师提问,适当展现个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后记

展开▼

摘要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因此,任何学校都是以培养人作为它的基本职能。和任何一所学校一样,高校的交往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讲授的内容主要通过师生交往这个渠道和环节来传递和影响学生,师生交往是否和谐通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师生交往对教师而言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人际交往、工作交往。更重要的是教育交往。为了解高校师生交往的现状,找出本科和硕士师生交往中存有的问题,探讨导致缺陷与难题产生的原因,使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更好的充实教育的基本功能,培养优秀的专门人才。本研究就高校本科和硕士生师生交往目的与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本研究以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为调查对象,抽取这四所高校本科和硕士生共960人进行高校师生交往现状调查,从师生交往目的、方式和频率结果显示:(1)高校师生课内交往方式单一,课外交往频率贫乏,交往内容也只局限于学习。(2)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的交往愿意倾向于与老师面对面交流。(3)研究生在做科研项目方面受到老师的影响显著高于本科生;本科生在学习新知识和做闲杂事上受老师的影响显著高于研究生。(4)学生随着学历的增高,与老师交往的愿望倾向于知识渊博型上呈逐渐上升趋势。(5)学生将知识的碰撞认为是最重要的交往品质。 在教师调查问卷中,以本科生教师和有过本科生老师经历的博士生共30名为调查对象。结果表明:(1)高校师生交往目的主要集中在学习上。课外,男性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意愿倾向于电话和面谈的方式,女性教师的交往愿意倾向于电话和网聊的方式。(2)教师认为学生通过学习和科研最想得到毕业证和工作:对于推荐学习实习与就业的机会,50%的大四学生认为是师生共同协商的,而46.7%的教师认为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公平竞争。(3)93%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讲授型,且在传授知识、学习为人处世两方面对学生有极其显著的影响;而本科学生在做科研项目、调整人生观上受教师的影响明显高于本科教师。(4)高校本科教师认为学生的交往愿意倾向于知识渊博、谈吐风趣类型的教师,且两项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生;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交往愿意倾向于谈吐风趣型的教师,本科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有威严型的教师。(5)本科教师喜欢成绩好、有能力、能说会道、诚实型的学生,且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生;本科学生认为教师的交往愿意倾向于乖巧听话型的学生,且得分明显高于本科教师。(6)高校教师认为学生通过学习和科研,最想得到“精湛的技能”、“毕业证”、“好工作”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生;在最想得到“好工作”上的得分,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 高校教师认为学生通过科研和学习目的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且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内容也主要是在课内的学习和知识的碰撞上,导致目前师生交往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型课内交往方式,课外师生间的交往贫乏。本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以实证的方式,率先对高校师生的交往方式及目的进行了相关研究。从师生交往的外在表现形式,挖掘出行为背后深层次的交往目的,通过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彻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从而为更好的融洽师生关系,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