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研究
【6h】

“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六、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一章当前教学价值观的困惑与挑战

第一节教学价值和教学价值观

一、价值

二、教学价值

三、教学价值观

第二节当前教学价值观的“表现”

一、教学目的:“知识人”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教材化”的定格

三、师生关系:“主体-客体”的存在

四、教学评价: “单向度”的操作

第三节当前教学价值观的困境

一、课堂教学的危机

二、人文精神的危机

第二章“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的形成

第一节“学会关心”阐释

一、关心及其教育学上的意蕴

二、“学会关心”:德育的视角

三、“学会关心”:教学价值论的视角

第二节“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万物一体”哲学

二、“生存论”哲学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的形成条件

一、关心与学生“生命”的成长

二、教学具有关心的可能品性

第三章“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的诉求

第一节敬畏学生生命

一、重视身体,保护身体

二、崇尚理性,塑造理性

三、呵护非理性,培育非理性

第二节崇尚人文关怀

一、守望“尊重”

二、怀抱“理解”

三、走向“承认”

第三节塑造健全人格

一、求“真”

二、向“善”

三、趋“美”

第四章“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的构建

第一节“身体发展"、“理性发展”和“非理性发展”相统一

一、身体发展和理性发展

二、身体发展与非理性发展

三、理性发展与非理性发展

四、身体发展、理性发展与非理性发展相统一

第二节“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一、“预设”式教学内容的逻辑与批判

二、“生成”式教学内容的主张与不足

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式教学内容的性质与生机

第三节“主体间性”存在

一、“主体-客体”师生关系观的命题与危害

二、“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范式的图景与活力

第四节“差异性”与“多元性”相辉映

一、教学评价的“差异性”构建

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构建

第五章“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的实现

第一节教育爱

一、爱的意蕴

二、教育爱的意蕴

三、教育爱与关心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二节践行关心

一、践行关心与关心品质的形成

二、践行关心的基本路径

三、践行关心的问题与对策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研究旨趣在于突破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学会关心”定位为一种德育模式的基调,作为德育的“势力范围”和审视对象,摆放于德育的思维逻辑和言说方式的境遇之中,而是自觉地把“学会关心”定位为一种教学价值观的论断,使得它的运行转移到教学价值论的轨道之中来。这既兼顾了德育关照的范围,又提升了它的审视角度和逻辑定位。处于教学价值论视域中的“学会关心”是一种教学价值观的存在。“学会关心”作为一种教学价值观,有它的存在来源、思维主张、理论命题、言说方式和行走路线。本研究以哲学价值论作为分析问题的起点,用教学价值论和教学伦理学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两种重要动力,来揭示“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的形成、诉求、构建和实现。 受“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控制和影响,获取知识取向的教学价值观一度成为浸透学校教育教学时空中占主导地位和染有“霸主”性质的教学价值观。这种教学价值观牵制和控制着当前学校中的整个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师生关系观和教学评价观等方面。具体说来,教学目的观定位为“知识人”的追求;教学内容观演变成“教材化”的定格;师生关系观堕落为“主体一客体”式的存在;教学评价观走向了“单向度”的操作。这种教学价值观下的学校教学活动已经暴露出多样异化和种种危机,使得课堂教学功利化、控制化和技术化局面的显现,导致教师在教育世界中迷信知识、目中无人,话语霸权、对话缺失,责任淡薄、关心式微,学生也走向了精神的“萎靡”和关心的“失落”境遇之中。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人成“人”的实践。然而,受当前教学价值观的影响,教学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忘记了教化的使命,使得人变得功利、无情与冷漠,人与自我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走向对象化、驶入“主客体”式的在世结构中,而不是和谐统一、共生共长和“万物一体”的在世结构中。于是人越来越走向自我禁锢、越来越失去自由和幸福,人和万物处于危机之中 对自由和幸福追求的人性本能使得人类对其习惯的价值观作出自我检讨、修正,并呼唤另一种范式的价值观。“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形成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体说来,“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形成受世界范围内的“学会关心”理念的召唤。它的理论基础主要为人类思想史中的“万物一体”哲学、“生存论”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形成的条件在于教育中的关心能够满足学生的整体生命成长的需要,即关心与学生身体的成长、关心与学生理性的成长和关心与学生非理性的成长。除此之外,教学具有关心的可能品性也是重要其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带着使命而来。这就表现为“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的诉求问题。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这种诉求主要体现为敬畏学生生命,具体表现为重视身体、保护身体,崇尚理性、塑造理性,呵护非理性、培育非理性;崇尚人文关怀,具体显现为守望“尊重”、怀抱“理解”和走向“承认”;塑造健全人格,具体体现为教学要营造学生求“真”、向“善”、趋“美”条件和氛围。学生关心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承这些信念和追求,以关心的氛围培育关心的品质。 学生要“学会关心”,首先教学活动就必须充盈关心理念。这就必然要求影响教学活动的规范和行为的当期教学价值观自觉地进行反思和构建。本研究以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学评价作为分析框架来进行当前教学价值观的反思和构建,促进学生“学会关心”,促进其关心品质的形成。这体现为教学目的观从只重视知识,到学生身体、理性和非理性相统一的整体关照;教学内容观从“教材化”的格调中,迈上“预设”与“生成”的相结合的大道中去:师生关系观从“主体一客体”的在世结构到“主体间性”的在世结构;教学评价观从“单向度”的操作到“差异性”和“多元性”运作思路中。基于这样的教学价值观的变革和构建,才能够使得教学活动的基本元素有了关心的成分,才有利于学生生命整体的成长,形成其积极的情感和关心品质。 “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的构建对于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是重要的。但是,教学要有效地、真正地促进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还必须依赖一定角度和方法的具体教学操作。在本研究中,笔者以教学主体为起点,构建出促进学生“学会关心”的教学操作,即教师层面的“教育爱”和学生角度的“践行关心”。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爱对于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爱的教育,也就没有学生的“爱”的形成。另外,在教育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下,让学生去践行关心,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与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这也是形成学生关心品质的重要路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践行关心过程中,学生不要为了关心而关心,而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理性的“关心”观。同时,学校也要自觉地建立践行关心活动的机制和规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