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基于南京市艾滋病收治中心的实地调查
【6h】

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基于南京市艾滋病收治中心的实地调查

代理获取

摘要

艾滋病(AIDS)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性疾病,至今国际医学界对于该病尚无有效的治愈药物和方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世纪瘟疫”和“超级癌症”,备受关注。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数量的迅速增加,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在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同时,人们对于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问题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大难题。尤其是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和部分媒体的大肆渲染,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群体的形象早已被“污名化”,艾滋病本身也变成了具有传染性的“耻辱脏病”,使人们在恐惧之外还充满了歧视和排斥。这种社会排斥不仅使得艾滋病患者在生理极度脆弱的情况下,还要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精神折磨,同时社会排斥也会使得许多艾滋病患者选择隐匿病情,不利于我国艾滋病疫情的防控工作。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社会公众对于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消除艾滋病的“污名化”标签,解除公众对于艾滋病患者及其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排斥,这将有助于我国目前迫在眉睫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也可以使得艾滋病患者感受到来自于社会的关怀与支持,获得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本研究正是基于对南京市艾滋病定点收治中心--南京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科的实地调研,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与艾滋病人的深度访谈,探讨对于艾滋病患者社会排斥的主要向度、产生原因以及严重后果。
   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结论一: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是多个向度的。主要包括社会制度排斥向度、经济排斥向度、社会关系排斥向度以及社会文化排斥向度四个方面,不同向度的社会排斥之间彼此影响,互相加强,使得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子女受到严重的歧视和排挤,成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
   结论二:艾滋病患者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复杂。这既与艾滋病本身的致死性、传染性等生物学特性有关,同时也受到各种历史、文化及社会习俗的深刻影响,主要可以从自我生成论、社会结构生成论、意识形态生成论和社会流动反映论四个角度加以阐释。
   结论三:艾滋病患者遭到社会排斥的后果严重。一是会使病人因惧怕排斥而故意隐匿病情,导致病毒的传播加剧,增加防控难度;二是患者病情一旦曝光后,会因受到各种严重歧视和社会排斥,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三是会连累到患者家人也受到各种社会排斥;四是不利于我国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的建设。
   结论四:通过访谈了解到,艾滋病人由于惧怕排斥,在忍受疾病痛苦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渴望倾诉,期待社会的谅解和关怀。
   最后,本研究还探讨了如何消解艾滋病社会排斥的有效策略,为保护艾滋病人的合法权益,消除社会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打造我国艾滋病防治与疫情控制科学体系,建构友爱、互助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