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历史记忆与民间伦理——新时期留学生文学中的“文革”记忆
【6h】

历史记忆与民间伦理——新时期留学生文学中的“文革”记忆

代理获取

摘要

“文革”后八九十年代的留学浪潮,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兴起而展开的,这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三次留学热潮。不同于“五四”时期和六十年代的台湾地区的留学热潮,这时的留学生在出国前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亲身经历过建国后的诸多政治运动。因此,留学海外后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文化视野也更加开阔。这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更多的独到之处。
   由于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对历史、社会的探索反思作用,以及个人成长背景等原因,这些留学生作家们时常将文化大革命作为重要的文化背景和叙述内容。而他们在回忆和反思“文革”历史时,文本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对民间伦理的分析和阐释。这里选取了新时期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家,如严歌苓、查建英、戴思杰、苏炜等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家在小说中重点描述和表达了“文革”社会中的民间伦理。具体说来,主要是指主要人物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家庭观念的认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等方面。
   在生命意识方面,作品主要表现了人物的个人求生意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理解以及生命中各种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有关家庭观念上,作家们主要关注了“文革”时期人们内心对家庭的情感归属和家庭所赋予人们的责任和义务;“文革”时,日常生活的社会秩序全面受到了革命伦理的挑战,面因为有了因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影响至今的民间伦理的存在,调整了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国内的作家们在反映“文革”社会生活时,也对民间伦理有所涉及。不过,他们对此较少予以深入地探索。这与作家们的生活背景、思想意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对海内外“文革”小说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新时期留学生作家们对民间伦理的探索为“文革”文学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