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命运·苦难·反启蒙——论余华小说创作的民间叙事
【6h】

命运·苦难·反启蒙——论余华小说创作的民间叙事

代理获取

摘要

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小说风格多变,一直以来都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喜爱和关注。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按其内在风格上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2年是先锋创作时期,余华由此奠定了他先锋小说家的地位;1992-1995是余华由先锋启蒙叙事向现实民间叙事的转型时期,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2005-2006年,《兄弟》上下部的出版,余华的小说创作也进入到了情节古怪和手法夸张的“荒诞现实主义”时期。
   在创作风格转型之后,余华始终坚持民间的叙事立场,他对“民间”的命运和苦难有着精准的把握。本文依据“民间生命内容”和“民间叙事立场”两个层面,来分析余华的小说作品。全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从“民间”理论的发展沿革开始,讲述余华从对外国文学思潮的认同到反思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观。第二章主要致力于探讨民间生存本相的余华,把笔触深入藏污纳垢的底层民间,提取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进一步开掘他笔下人物的命运意识,表达对民间小写的“人”的深切关注。第三章主要探讨余华通过对民间说唱艺术、童话文学和民间传奇故事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借鉴,把笔触深入到藏污纳垢的底层民间,提取生命的不幸和苦难,进一步开掘他笔下人物深重的苦难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于民间小写“人”的深切关注。主要从余华四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的结构、语言、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寻找余华民间化创作转型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第四章主要是针对余华创作转型的意义与价值,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面对底层民间的命运无处可逃和苦难无法消解的困境,余华自觉地向“民间”这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价值取向和创作立场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启蒙叙事文学的颠覆,体现了强烈的“反启蒙”色彩。在含蓄而低调的“民间”写作姿态下,余华自觉放弃了传统知识分子自上而下的启蒙书写方式,运用自下而上的审视姿态展现民间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与传统启蒙文学大师鲁迅相比,余华在对理性的拒绝与感性的崇尚上,体现出了对于传统启蒙叙事立场和价值的颠覆,余华的创作也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不过,这其中也充分地暴露了余华小说创作中的不足和缺憾,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这使作品很难达到雅俗共赏的层次,充分暴露了作家在驾驭创作理论时的捉襟见肘,一味沉迷于民间苦难的冷漠叙述而缺乏温情批判和理性指引的误区,反映了作家认识并表现问题的思维角度和观察视野,使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前进中特别是民间出现的生存困境问题。但正是由于这些误区,客观上也构成了余华创作在当代文坛的存在价值,他与以鲁迅为首的启蒙知识分子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殊途同归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他在构建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不懈努力,一起构成了余华在当代文坛存在的文化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