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原型启发能力的蔡克尼克效应及其脑机制研究
【6h】

原型启发能力的蔡克尼克效应及其脑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原型启发理论

1.2 原型启发材料

1.3 原型启发范式

2 问题提出

3 实验一

3.1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实验二

4.1 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实验三

5.1 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6 讨论

6.1 科学发明实验材料的结构效度

6.2 原型启发思维中蔡克尼克效应的认知机制

6.3 创造性人格中的蔡克尼克效应

6.4 蔡克尼克效应个体差异的脑机制

6.5 未来研究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在解决科学发明问题的过程中,当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时,有时候会偶然碰到一个表面上看似无关的事物并从中获得顿悟。从顿悟的酝酿到思维定势的打破的过程中,为何高原型启发能力的个体在遇到表面上不相关的事物(原型)的时候更容易激活未解决的问题?是否高低原型启发理论的个体在问题理解过程中对问题的保持探索能力以及选择偏向会影响最终顿悟的形成呢?此外,其他创造性相关的人格特质(模糊容忍度)在这种未解决问题的保持状态上是否有差异呢?这就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一采取单因素的被试间设计,目的在于探讨原型启发能力与科学发明材料中的蔡克尼克效应(未解决问题的回忆力)的关系。实验中自变量是原型启发能力,包括两个水平(相对高分组和相对低分组);因变量为未解决问题的回忆情况。计算方法:未解决问题的回忆数/未解决问题的总数。
  实验结果为:相对原型启发能力高低两组在未解决问题的回忆情况上差异显著,t(34)=-3.01,p<0.01,表明高的原型启发能力的被试对未解决问题的回忆率更好,也就是说相对高分组在头脑中储存问题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相对于没有原型的条件下,有原型条件下原型启发能力的得分与创造性倾向得分的总分相关更显著,这些结果也表明原型启发范式测到的能力很可能是一种创造性能力。
  实验二是两因素被试间设计,目的在于探讨原型启发能力以及模糊容忍度人格特质与科学发明材料中的蔡克尼克效应(未解决创造性问题的回忆率,科学问题回忆倾向性,未解决问题回忆倾向性)的关系。实验中自变量是原型启发能力,包括两个水平(相对高分组和相对低分组),模糊容忍度倾向,包括两个水平(相对高倾向和相对低倾向)。因变量:未解决创造性问题的回忆率,计算方法:未解决创造性问题的回忆数/未解决的创造性问题的总数(与实验一不同的是,本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主动的对未解决科学问题的回忆情况);未解决问题回忆倾向性,计算方法:未解决问题回忆数/总问题回忆个数;创造性问题回忆倾向性,计算方法:创造性问题的回忆个数/总的问题回忆个数。
  实验结果:原型启发能力在三个因变量指标上差异都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高原型启发个体对于创造性问题、未解决的问题有更高的选择和关注的倾向性;高原型启发个体对于对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有能好的回忆率。模糊容忍度倾向在三个因变量指标上差异也显著。结果表明,高模糊容忍度的个体同样更倾向于选择性的回忆没有解决的创造性问题。
  实验三通过对“蔡克尼克效应”的得分与区域性灰质体积进行相关,得到与蔡克尼克效应个体差异相关的脑区为:海马、海马旁回及上部的颞上回。其中海马及海马旁回在目标寻求和情绪控制中的功能是高“蔡克尼克效应”产生的关键。
  高创造性者对“科学难题”具有更高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即更强的“蔡格尼克效应”。而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会导致对问题的编码更好继而感受性提高,因此更容易在面对原型的时候激活“科学难题”。此外高模糊容忍度的个体在对于未解决问题回忆的倾向性上,更关注创造性的科学发明问题,说明模糊容忍度是原型启发能力的一种重要人格特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