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副溶血弧菌转录因子AphA调控生物膜基因的初步研究
【6h】

副溶血弧菌转录因子AphA调控生物膜基因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

1.1.1 形态染色

1.1.2 培养特性

1.1.3 生化反应

1.2 副溶血弧茵毒力研究概述

1.2.1 耐热直接溶血素(TDH)

1.2.2 不耐热溶血素(TLH)

1.2.3 粘附因子

1.2.4 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

1.2.5 Ⅳ型分泌系统(Type Ⅳ secretion system,T6SS)

1.2.6 多种酶类

1.3 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研究现状

1.3.1 鞭毛

1.3.2 四型菌毛(type Ⅳ pili)

1.3.3 多糖

1.3.4 环二鸟苷酸(c-di-GMP)

1.3.5 弧菌的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

第2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3章 AphA蛋白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表型和c-di-GMP合成的影响实验

3.1 材料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酶和试剂盒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细菌培养

3.2.2 菌落表面褶皱

3.2.3 生物膜结晶紫染色

3.2.4 c-di-GMP测定

3.3 结果

3.3.1 AphA蛋白影响VP菌生物膜表型

3.3.2 AphA促进c-di-GMP的合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副溶血弧菌AphA蛋白的DNA结合活性分析

4.1 材料

4.1.1 菌株和质粒

4.1.2 酶,试剂盒

4.1.3 药品,试剂,溶液的配制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pET-28a-c(+)质粒图谱

4.2.2 AphA蛋白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4.2.3 His-AphA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4.2.4 AphA蛋白的DNA结合活性分析

4.2.5 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shift assay,EMSA)

4.3 结果

4.3.1 AphA蛋白的表达

4.3.2 AphA蛋白的DNA结合活性分析

4.3.3 凝胶阻滞实验(EMSA)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副溶血弧菌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及实时定量RT-PCR

5.1 材料

5.1.1 菌株和质粒

5.1.2 酶,试剂盒

5.1.3 药品,试剂,溶液的配制

5.1.4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LacZ重组质粒构建

5.2.2 重组质粒转化入副溶血弧菌野生株和突变株

5.2.3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

5.2.4 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 time RT-PCR)

5.3 结果

5.3.1 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结果

5.3.2 AphA抑制scrABC和scrG的转录

5.4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论著及参加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人们若食用了被VP菌污染的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后可能会引起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VP菌可以游离于海水环境,也可以在固相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其适应不利环境而采取的主要生存策略,生物膜形成受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ylate,c-di-GMP)信号通路和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的调节。VP菌在小核糖核酸RNA(Quorum-regulated small RNAs,QrrsRNAs)的参与下,调节全局调控子OpaR和AphA的表达。VP菌在高密度时,OpaR起核心调节作用;在低密度时,AphA起核心调节作用,通过表型结果显示它能促进生物膜形成和毒力因子的表达,但是其分子机制还未被阐明。
  目的:综合运用表型与分子生化实验研究AphA蛋白对VP菌生物膜形成的调节机制。
  方法:首先利用菌落褶皱与结晶紫染色实验比较野生株(WT)和aphA突变株(△aphA)的表型差异;进而再利用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方法检测WT与△aphA各自中c-di-GMP分子的含量。
  利用生物学软件设计AphA蛋白位于胞浆区的N-末端DNA结合域的上下游引物,扩增AphA蛋白N-末端DNA结合域,然后酶切连接到pET-28a-c(+)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λDE3)中,通过鉴定筛选出AphA的蛋白表达株,所得菌株经IPTG诱导后,再经Ni-NTA柱纯化,最后透析浓缩得到带His标签的AphA蛋白。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AphA蛋白与DNA的结合基序进行预测,并筛选感兴趣的基因,通过凝胶迁移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shift assay,EMSA)验证His-AphA蛋白对生物膜靶基因启动子区是否具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利用生物学软件设计9个生物膜基因(包括胞外多糖和c-di-GMP合成的基因)的启动子区上下游引物,扩增这些毒力基因启动子区,然后酶切连接到pHRP309质粒上,转化到大肠杆菌JM109中,鉴定、测序并筛选出阳性的单克隆,提取重组质粒并转化到副溶血弧菌野生株(WT)和aphA突变株(△aphA)中,通过测定野生株(WT)和突变株(△aphA)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差异,研究AphA对靶基因的调控关系。
  提取WT和△aphA的总RNA,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研究AphA对scrABC和scrG的调控关系;
  结果:通过表型实验结果显示AphA能促进VP菌生物膜的形成,利用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检测WT与△aphA各自中c-di-GMP分子的含量,结果显示AphA能促进c-di-GMP的合成;利用大肠杆菌BL21(λDE3)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了有活性的His-AphA蛋白。EMSA实验结果表明:His-AphA蛋白能特异性地结合到VP0376、VP0485和VP1469的启动子区,VPA1513(scrABC)、VP1377(scrG)、VP0117、VPA0198、VP1403和VP1476的启动子区无直接结合作用;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结果显示AphA能激活VP1469和VP0485的转录表达,而对VPA1513、VP1377和VP0376具有转录抑制作用;利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研究表明AphA抑制scrABC和scrG的转录表达。
  结论:所表达的His-AphA蛋白可用于后续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AphA通过直接激活VP0485、VP1469的转录表达,直接抑制VP0376的转录表达,间接抑制scrABC、scrG的转录,从而促进VP菌胞外多糖和c-di-GMP的合成,进而促进其生物膜的形成,使VP菌具有高感染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