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教育的民生功能研究
【6h】

教育的民生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民生,即民众的生活。民生改善就是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获得提升的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改善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与民众最关注的话题。作为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的动力元素,教育势必成为当前民生的基本构成部分,并对民生其它方面的改善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在学校受教育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民生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民生改善的过程中,不论是依靠制度保障,借助市场互利、居民互惠,还是主体的自主改善,都离不开教育的基础作用。
  教育在民生改善的中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不是固有的,而是主体在相应教育观的引导下对教育整体结构进行组建进而生成功能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功能观是教育功能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纵观已有研究,以“社会—人”为认识框架,从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两大方面来定位教育已成为“定论式”的研究共识。但在民生改善视域下,既有的教育功能观却存在遮蔽教育民生取向的倾向。具体表现在:教育的社会功能观,立足于人的一般社会属性,不足以展现民生主体作为生命整体的多重属性;注重与非日常生活的关系,导致教育“日常生活”的空场;强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缺乏对当下个体生活的观照。就教育的育人功能观而言,“社会化”本身的无立场不足以展现民生主体的现实存在;其隐含的抽象人性论倾向使民生主体基于现实生活的教育需求被忽视。
  教育的民生取向被遮蔽有其深厚的历史、现实与认识论根源。首先,传统社会教育价值功利取向的延异与国家主义及其教育理想的规制是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历史原因。其次,后外发生现代化背景下民生改善的本原意义被忽视,总体性社会结构中个体生活的依附性格局以及教育体制的精英主义倾向,是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现实原因。另外,对我国教育功能理论源泉唯物史观认识上的偏颇与教育功能观的实体思维倾向,是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认识论根源。
  基于对教育促进民生改善的历史透视以及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为了更恰切、更全面地诠释教育在人民生活改善中的作用,本研究提出教育的民生功能以弥补既有教育功能理论的不足。教育的民生功能,即教育系统在塑造和提升民生主体的主体性,引导民生主体提升生存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一是培养民生主体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素质,引导其提高物质生活品位,包括提高个体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提升个体的物质消费能力,促使个体形成正确的物质消费观念;引导民生主体形成健康、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二是充实民生主体的精神生活世界,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包括引导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状态与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三是提升民生主体的幸福能力,包括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形成有助于个体幸福的公正的社会环境;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
  教育功能的主体赋予性决定了教育功能的可建构性与生成性。教育价值观对教育功能的取向与定位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是教育功能生成的前提。在相应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教育政策,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课程改革,是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一般步骤。教育民生功能的实现亦遵循着这样的步骤,具体包括:超越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确定教育发展的民生立场,树立生活导向的教育价值观;坚持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构建民生导向的教育政策;调整与优化教育的层次结构与科类结构;加强课程改革,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涯教育,继续加强地方课程开发。

著录项

  • 作者

    张晓燕;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
  • 学科 教育学原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孙振东;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教育学;
  • 关键词

    民生功能; 教育观; 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