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边界区域中的对抗与对话——D.H.劳伦斯墨西哥小说殖民话语研究
【6h】

边界区域中的对抗与对话——D.H.劳伦斯墨西哥小说殖民话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述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

第一章 边界区域中殖民主体空间意识的衍变

第一节 “出走”主题与疆界的拓展

第二节 景观再现与权力投射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空间的争夺

第二章 边界区域中殖民主体对他者的矛盾态度

第一节 “野蛮人”的暴力反击

第二节 异族通婚:相互流动的欲望

第三章 边界区域中异质文化的融合

第一节 宗教背景下西方文明与阿兹台克文明的对话

第二节 政治体制探索中西方理念与墨西哥历史经验的对话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后殖民理论兴起以来,学界对刻画殖民社会的小说文本中潜藏的殖民者与殖民地人之间权力关系与身份定位的解读与阐释都具有鲜明的预设立场。较为新近的研究已经能够意识到,不管是个人层面的自我认知,还是集体层面的文化身份都是一种变化的、不稳定的连续谱系,永远处于重新发现的过程中。就像斯图亚特·霍尔所说,“我们不要把身份看作已经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作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外部构成的再现”。也就是说,人们不再以黑格尔式的主/奴二元对立的辩证关系来看待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而是代之以“矛盾”、“双向”、“模棱两可”等概念。然而,大多数具有类似主张的研究似乎只针对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的殖民地人,说明他们在摆脱殖民统治后所面临的身份困境,及其社会曲折的发展历程。极少有人注意到,其实族裔散居情况下身份的流变对处于霸权地位的西方殖民者也同样适用。这并不是说霸权就不存在,殖民权力依然通过认知暴力以各种秘而不彰的形式对他们曾经的“属下”施加影响,但去殖民运动之后,殖民地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反抗霸权,通过展开各种民族主义运动来抵抗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这些反抗运动已然对西方产生一定的逆向影响。
  概括来说,劳伦斯的四部以墨西哥为背景的小说体现出了一个白人与他者文化正面交锋时所经历的对抗与对话。他的墨西哥小说总是在描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各种冲突不断,叙事线索也较复杂,这恰恰反映了跨文化边界状态下,主体性在他者的持续搅扰下的流变,这也正是几部墨西哥小说早前被忽视的重要价值所在。由于跨文化、跨种族的边界状态比较复杂,具有即时性和相对性的特点,不管对个体还是集体而言,它都是一个各方矛盾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具有各种可能性的开放性场域,因此本文在论述时分别从个体层面选取了空间与身体,以及集体层面的宗教和政治作为落脚点,并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论述,说明劳伦斯墨西哥小说体现出一种更接近后殖民本质的阈限性混杂状态。殖民者主体与他者进行对抗与权力争夺的同时,也展开了交流与对话。这一过程对殖民者的主体意识与身份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殖民话语也不再具有稳定的性质,而是一条连续谱系上的不断滑动与定位。
  殖民行为首先是空间上的扩张与占有,因此在殖民地社会,空间问题是边界状态下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论文第一章通过对几部小说“出走”主题进行分析,发现小说在立意上还是依附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体现出征服与开拓的殖民者意志。而帝国背景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在物理和心理空间上都享有特权,其疆界能够无限延展。而一旦踏上异国土地后,殖民者便需要不断面对他者的挑战与限制。他者首先以自然的形式存在,论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分析发现,小说的景观描绘符合殖民进程早期遗留下来叙事规范,既有美学视角,也有实用价值,而这两方面都体现出以征服和占有为目的的权力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殖民话语中所隐含的“认知暴力”。但另一方面,劳伦斯笔下异域自然的“地之灵”使自然具有了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成了主体间的对抗。殖民者在异域定居之后,此时的他者便是与他们争夺空间的当地人。通过对小说《羽蛇》中日常生活空间的解读,论文揭示了空间活动从隔离到共享的发展过程。本章论述主要通过主人公的空间体验说明,殖民者意识并不是帝国意志的无限制扩张,而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边界状态中,与他者的互动致使主体不断修正自我的边界,而殖民者身份也在此过程中实现重新定位。
  身体是人与外界接触,塑造自我主体性意识的要素。在殖民地社会,身体还是划分社会群体,制造差异性社会规则的首要依据。论文第二章从身体角度讨论了殖民地社会的对抗与混杂机制。首先,论文以几部小说中的人物为例,说明了殖民地社会以肤色和服饰为标准所建立的严格的区分机制。这种以身体特征为依据的差异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划出清晰而绝对的界线,这使得身体领域的对抗更为激烈,大多诉诸暴力。论文既从被殖民的角度分析了暴力行为的革命性力量,又从殖民者角度分析了他们对他者暴力行为的固定成见。其次,在殖民地社会,异族通婚不可避免。有色人种希望通过与白人结婚来改善自身处境,而白人同样也在他者身上投射欲望,但出于对血统纯正性和人口素质的担心,白人又对种族通婚持否定态度。论文发现,劳伦斯墨西哥小说中的白人对他者持一种矛盾和含糊的态度,而这正是边界状态下,他者不断挑战主体权威,使其变得不稳定的结果。
  而除了个人层面的对抗与对话以外,小说也体现出集体层面的文明的对话与交融。而在这四部小说中,《羽蛇》对这一主题表现得尤为深入,劳伦斯在其中对新的文明形式进行了探索。第三章主要分析《羽蛇》中的宗教和政治体制相关叙述,结合墨西哥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了小说中体现出的西方文化与墨西哥传统文化的对话。在宗教方面,劳伦斯引入了墨西哥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进行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通过叙述一场墨西哥传统宗教的复兴运动,将基督教文明与墨西哥印第安人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在政治体制方面,劳伦斯同样也是将自己的政治理念与墨西哥的历史经验结合,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本章详细梳理小说中的宗教和政治领域西方元素与墨西哥元素结合,说明在集体文化层面自我与他者文化的融合,而这就是对独立后的墨西哥社会混杂文化的印证。不管劳伦斯是处于哪个阵营,他对墨西哥未来的关注本身就足以说明,“墨西哥”已经成为所有身处其中的人们共有的身份。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通过之前三章对劳伦斯四部墨西哥小说的细读,以及对作品中处于边界状态下的空间、身体和社会不同层面展开的分析,本论文指出,劳伦斯几部墨西哥小说所书写殖民者的边界体验是一种对抗与对话并存的状态。这说明,边界状态下的主体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本质主义的存在,而是一种即时的、连续变化的状态。因此,对殖民话语的分析只能是一种定位,而不是定义。此外,边界状态下不同社群的文化身份并非相互排除,而是在不断的博弈与对话之后趋向融合与混杂的动态发展过程。
  传统的劳伦斯批评大多围绕他的几部以西方为背景的小说(如《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来展开。而在他旅居美洲期间创作的几部以墨西哥为背景的小说一直以来却因为各种因素未受重视,即便有所提及,也有鲜明的预设立场,要么批判其中隐藏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要么褒奖劳伦斯对印第安人遭遇的同情,而这些互相对立的观点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这几部小说的误解。本论文从边界状态的及时性与流动性着手,对小说中的殖民者意识进行分析,说明边界状态下的殖民者意识并不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肯定,而是一个持续的自我怀疑的矛盾状态,而这就是主体与他者之间对抗与对话并存的结果。本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劳伦斯的墨西哥小说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有助于洞察一战以后的欧洲社会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流变。同时,本论文以一种对位的立场来理解特定的历史时期欧洲殖民国家与独立后的墨西哥的社会文化状况,这对理解当今世界化进程中更为多元的文化现状也有一定帮助。

著录项

  • 作者

    罗旋;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
  • 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刘立辉;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I561.074;
  • 关键词

    英国小说; D.H.劳伦斯; 墨西哥文化; 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